出不去 回不来0022(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6日,公安部公布《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了对人口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社会变动”

    (社会身份)等事项的管制办法。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户口管理条例,基本统一了全国城市的户口登记制度。

    农村却还没有一个户口管理办法。

    1955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等级制度的指示》的发布统一了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户口登记的统计时间为每年一次。

    1958年1月全国rd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

    和“非农业户口”

    两种不同户籍,奠定了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

    确立了“农”

    与“非农”

    二元格局。

    1964年8月《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出台,集中体现了该时期户口迁移的两个“严加限制”

    基本精神,即: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

    从那时起,农村人就失去了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通道,被定格成了农村户口,农村人,成了真正的出不去。

    “不过,改革开放了,这些现状极有可能得到改善。”

    黎书记给山椿普及了户口知识,说明了农村人是怎么形成的,然后看着山椿说到。

    “政策能改过来吗?能取消这人为的二元划分吗?”

    山椿急切地问。

    “这个我不知道,只听说在对待农村人在城里去干活的人,户口政策可能会有些放松。

    不要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黎书记象是对自己说,又象是对山椿说。

    化佛寺是一座很古旧的老寺庙,修建在黄莲乡化佛村最高的山顶上。

    寺庙的建筑很精致,全木斗隼结构,寺庙修得滂沱大气,用料也十分考究。

    最难得的是一个二进的殿堂,里面藏着许多除四旧时被当地老百姓保护起来的精美石刻。

    虽然,寺庙做了敬老院,安置了全乡的五保老人,但正因如此才保存了这大量的石刻。

    站在寺庙的门口,看向周边,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清风徐徐,无比畅快。

    在寺庙四合院的中间坝子正中,有一口在整石上开凿出的石井,井里的水汩汩外溢,十分凉爽。

    山椿好奇,说是山高水高,半山的水可以说是从上面的山里浸润而得,可这坡顶的水从何而来?况且这山比周边的又高出那么多,还有,这山可是一个整石的山,井也是在整石上开凿而成,水从何来?

    “这水井的水今年够吃吗?”

    黎书记问过敬老院院长一些日常问题后问起了敬老院的吃水问题。

    “够吃,这水很神奇,不受天干的景响。

    周围的人还来井里抽水种地呢。”

    “哦,那可是个宝哦。

    唉,只是乡里决定,准备将敬老院搬下山去,放在老街上。”

    “这里空气好,不要搬吧。”

    有几个老人听说要搬,心里有些不愿。

    “搬下去也有好处,主要是你们都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搬到乡场上去,有个三病两痛的,看医生要方便得多。

    再说,上级也在布置,要清理寺庙。

    现在小庙泛滥,上级要求清理清除,可能这庙子也要拆除了。”

    “太可惜了吧。”

    山椿在一傍听着,看着这寺庙的建筑,心叹。

    “黎书记,真的要拆庙子吗?”

    回去的路上,山椿问。

    “要拆吧。

    上面已经安排了。”

    黎书记说。

    “可惜了。”

    山椿不知为什么,心里一阵痛。

    也许是成老人们常话,成功都不可毁败吧。

    这庙修的那么好,那么艺术,那么有文化。

    这雕塑石刻又是那么精美,也算是成功者吧。

    毁了岂不可惜,岂不违背祖宗遗训?

    “没办法,这些一阵风的安排有些很不合理,但不得不执行。

    上面说是改革开放后小庙泛滥,迷信盛行,要拆除,要清理。

    可有的人就说必须要拆,免得以后又死灰复燃。

    我看拆了,几年,几十年后,也许又修起来了。”

    黎书记心中也不赞成拆这寺庙。

    “书记,我建议不拆吧。”

    山椿说,不知为什么,山椿上得山来,一看这寺庙就觉得价值很大,撤了简直是把美好毁灭给人看——悲剧。

    “可上面追究起来咋办?”

    黎书记看着山椿问。

    “嗨,你当书记的,有办法,随便找个理由,还有,如果问,就说撤了。

    不也就过了?”

    山椿说。

    “哦,你给我个理由。”

    黎书记不明白山椿为什么要保这个寺庙。

    “我觉得吧,这庙修得很好,很漂亮,也很古老,有价值。

    还有里面的石刻,也是很精美的,我去看过铜永那边佛湾的石刻也不过如此。

    只是比我们这儿集中一些而已。

    我们要是把这庙保存下来,今后说不定还是一处古迹,你书记就功德无量了。”

    山椿笑呵呵地说。

    “想可以这么想,做起来难。”

    黎书记还是没有答应。

    “书记,这庙可是我们乡的一个标志哈,你想想,现在来黄莲乡的人,谁不说,哦,看,那就是化佛寺。

    要是没了,我们以后说什么?难道说,哦,看,那里原来有个化佛寺?”

    山椿调皮地说。

    “呵,你娃不错,行。

    我就保一保这个寺。

    反正上面说现在小庙泛滥,我们可以理解成是新修的撤,古旧的不撤,是吧。”

    黎书记对山椿的话很感兴趣,答应了。

    “谢谢书记。

    朱乡长他们去哪儿了?”

    山椿想起这几天一直没看到朱乡长。

    “他们几个去贵洲考察去了。”

    “做抬杠?”

    “就是,去看那边的情况。

    我本来是叫你们几个乡镇企业领导小组的人一起去的,他几爷子说你还年轻,不懂,下次再叫你去。

    我到晓得他几个是想出去游山玩水到处耍耍,怕你去了不方便。

    懒得和他计较。”

    黎书记今天倒是把山椿当做自己的人了,把这种话也说给山椿听了。

    “哦。

    去不去,没关系,只是我们乡的情况,这抬杠生意怕是做不了哦。”

    山椿想起自己对硬杂木的探寻结果。

    “怎么说?”

    黎书记停下来问。

    “我这几天下村和在家都了解和思考了一下这个事儿,不说那天在会上争论的销路和成本问题,就是我们乡从那来那么多的硬杂木?做抬杠的硬杂木要求也是很高的,要硬要韧。

    我们乡有吗,即使有,有那么大的量能满足开个厂吗?”

    山椿说。

    “哦,这个到是,你娃到是有心。

    这样,这几天,你再做些了解,到开会时你把这些问题提出来研究。”

    山椿的话引起了黎书记的重视。

    “好的。”

    山椿答应。

    “到时,你提出具体问题就是,不要多说话。

    不然,我走了,你娃要吃亏。”

    黎书记说了一句关心山椿的话,可山椿却明白不了。

    “你要走?”

    山椿问。

    “这个乡条件太差,还有他几个本乡的裹得太紧,曾娃呢又太二百五,秦两口子呢又自成一派,工作不好做。

    有机会,调走算了。”

    黎书记把自己的打算和山椿说了。

    “哦。”

    山椿无话可说。

    “你不要怕,哪边都不太近,也不太远,都不会把你怎样的。”

    黎书记又说。

    听了黎书记的话,山椿似乎又明白了点什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