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殿试、六国论(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很不错。你觉得,他有没有把握,能夺得状元之位?”前者轻声询问道。

    后者笑道:“皇后娘娘问我这个问题,是不是想让孟川成为状元?”

    他没有拐弯抹角,而是直言,到了他们这种境界,倒不如打开天窗说亮话。

    毕竟,在孟川担任状元这个事情上,吕渊没有任何异议。

    也只有状元郎,可以名正言顺的前往翰林院修撰史书。

    也只有成为本届会试魁首,才能率领一众年轻进士修史。

    李轻眉正色道:“他能不能成为状元,还需看殿试中的表现。”

    皇帝称病。

    这殿试的主考官,便落在了李轻眉身上。

    至于吕渊的任务,是要评选出头甲三人。

    只有前三名,可以在参加殿试中,直接见到李轻眉,然后将状元、榜眼、探花等给分出来。

    而李轻眉说,要看孟川殿试中的表现,无疑是在告诉吕渊,他必须要成为头甲前三之一。

    对此,吕渊心知肚明,“孟小友天纵奇才,成为前三甲,没什么问题。”

    李轻眉听到了自己想要听到的答案。

    ...

    第三次考试如约而至。

    这场考试,是要为国献策,让考生们自由发挥。

    包括但不局限于八股文。

    孟川根据当前时事,将民生、囤兵、外交、各道节度使盘踞一方的利弊写出。

    并且借古通今。

    大秦分崩离析之后,六国纷争不断。???..Com

    当时的一些政治、民生等情况,与今朝也有相似之处。

    所以孟川将‘六国论’稍微改编了一下,用到现在。

    策论名称就叫做【六国论】。

    不过,此六国论,与前世的六国论相比,其相似之处,基本是本意,像是排词造句等,并无丝毫相像。

    这也是因为,神州浩土的六国纷争,和前世秦扫六国的一幕,没什么共通之处。

    而在孟川前世,六国论、封建论、过秦论,此三者,被后世人誉为三大策论。

    现如今,这篇全然不同的‘六国论’,耗费了孟川将近六个时辰的时间。

    他将答卷交付之时,赫然发现,自己居然是第一个交卷的。

    想来也实属正常。

    今年的会试。

    第一场,是敲门砖。

    先是由国子监几名教授和祭酒审卷。

    优秀的答卷,将会送往吏部官员手中。

    第二场,结合第一场优秀答卷,将会由吏部和礼部同台审阅,然后将优等策论递交中书省。

    最后这篇考试,考生们所答策论,将会出现在丞相吕渊的手中。

    所以,这第三篇策论,才是重中之重。

    能被国子监祭酒相中的策论,才能有希望于会试及第。

    不过,最终敲板决定的人,依旧还是吕渊。

    大魏朝境内,所有志在科举的举人,同台竞争。

    诸多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十年,就是在等待今朝!

    会试中第者,无论排名,无论优劣,都将犹如鲤鱼跨越龙门。

    一甲,也就是头甲,只有三名。

    二甲第一名叫做传胪,二甲一般只有一百五十人左右,赐进士出身。

    三甲人数最多,约有上千不止,赐同进士出身。

    这第三甲同进士,很难在京城留职,一般都是外放,可能当一辈子官,都难以成为刺史。

    但是也有某些同进士,身受皇帝或者朝中大官们的喜爱,有许多机会能够升迁,这毕竟只是少数。

    一甲前三,探花一般都会娶皇亲国戚为妻,顶死了也是三品官,对此,大魏朝是有不成文规制的。

    三品官,在京城,勉强接触权力中枢。

    一甲前二只需打磨一下资历,将来有极大概率,能成为一部尚书乃至宰相。

    至于二甲中的官吏,除非机遇较好,否则的话,前途发展也较为有限。

    近些年来,进士以及同进士的数量,已经积累到一种恐怖的程度了。

    但是大魏朝从未想过革除他们的功名。

    而是自掏腰包养着。

    于是,世间便有风流人物,说出那番‘国朝养士百年,如国有恙,仗义死国,又有何妨’的话来。

    又过几日。

    会试所有中选者,参与殿试。

    而只有尚未出炉,但是被吕渊内定的一甲前三,才能见到李轻眉。

    这一甲前三,乃是孟川、顾青辞、陈平安。

    他们见李轻眉,只是要评个状元、榜眼、探花而已。

    至于其他会试中第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