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江南盐税案(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同创建。

    据说已经成了一件后天灵宝。

    吴皋匆忙来到第三十五层楼,未敢继续上前,而是小心翼翼地站在阶梯上,将刑部大牢前遇到的事情,讲给了国师姜千秋听。

    良久之后。

    才传来一道较为悠长的声音,“此事...我亲自处理,你下去吧。”

    “诺。”

    俊美男子吴皋,缓缓退下。

    等来到第三十几层歇脚时,他才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后背,都已经被汗水侵湿了。

    显然是怕受到严惩而吓出一身冷汗。

    ...

    此刻,孟川已经走到了宣政殿前。

    他深深作揖道:“微臣六科给事中孟川,参见陛下,臣有事要奏。”

    陈矩来到他的跟前,小声道:“孟大人,奴婢已经通报了,陛下没说见,也没说不见,陛下正在处理政务呢,要不然您就稍等片刻?”

    他心里清楚,如果不出意外,眼前这位刚成状元,便是六科给事中的孟川,将来一定会入主中枢,封侯拜相。

    所以,自然要以礼相待。

    说实话,陈矩虽然是个太监,可也是一名修为高深的强者。

    他其实完全不用对孟川如此恭敬。

    即使对方背后有学宫的影子。

    他之所以那样做,是对‘有志之士’的敬重。

    朝中官吏,但凡有着学识的人物,他基本都会以礼相待。

    尤其是那些写史的官员。

    作为大内总管,肯定是要被载入史册的。

    谁不想自己的风评好些啊。

    难道要被史书记载成一个臭名昭著的太监,才算是心满意足?

    遗臭万年的事,谁都不想要啊。

    于是,这位修为高深的太监,就想着多亲近亲近读书人了。

    孟川点了点头,道:“下官等着便是。”

    陈矩刚想说些什么,就听到宣政殿内传来皇帝的声音,“是孟川吧?进来吧。”

    他当即伸出一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孟川孤自走进宣政殿,看到了刚刚放下笔杆的皇帝曹长柷,连忙作揖道:“臣拜见陛下。”???..coM

    “是为了傅天酬一事而来?”曹长柷开门见山。

    孟川从衣袖中拿出了一些主要卷宗,放在了龙案之上,往后退了两步,道:“前因后果,其实刑部已经调查了差不多了,只不过结果有些差强人意,微臣稍微改了改。”

    “改了改?”

    曹长柷眯缝着双眼,将卷宗拿起看了起来,没过多久,便闷哼道:“你可真是好胆子!将傅天酬私开盐路,贩卖私盐之事,说成不可不为之事!难道,当时没了江南的盐税,朕这大魏,还难以恢复元气了?”

    孟川硬着头皮说道:“回陛下,世人都知,江南乃是天下粮库,无论是盐、铁、金银玉石等物,有半数皆来自于江南,说是江南养活了半个大魏,亦不为过。

    可当时的江南道,明显已经是强弩之末,百姓都开始易子而食,如何能够完成陛下制定的高额赋税?

    想要提高赋税,只有从盐商下手,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是动摇了盐商根骨,将会有数以万计的百姓饱受其害。

    而这私开盐路,允许百姓贩卖私盐,不过是想让底层百姓,能够吃得起一顿饱饭而已。”

    江南有句话,一个盐商能养活数万人。

    这可不是一句空谈。

    一般来说,盐商都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不然的话,朝廷也不可能将贩卖食盐这么重要的东西,分给他们一份羹。

    提高赋税,这就意味着只能从各路盐商那里下手。

    一旦动了他们的蛋糕,靠着盐路活着的百姓,还如何赚取钱财?

    所以,当时的傅天酬,就只能默许百姓贩卖私盐了。

    那个时候,整个大魏朝都是千疮百孔。

    地方官吏,只有一个念头,那便是能救一个百姓就救一个,至于那些救不到的,只能听天由命了。

    一个矗立在这片土地之上,已有千年历史的王朝,已经尽心尽力的去想方设法得救助百姓,可实在没有办法了。

    包括傅天酬,也只能采取那种,能救一个是一个的拙劣法子。

    可以说,从百年前到二三十年前的那几代大魏人,是最为艰难的。

    好在如今都挺过来了。

    有世家帮助,百姓吃不起饭的日子,一去不返。

    可也就只能做到,能勉强吃得起饭的程度而已。

    而当时,曹长柷在百废待兴的状态下提高赋税,也是无奈之举。

    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养得起军队。

    正是因为艰难无比,所以更加不能将军队之事抛在脑后。

    武力,乃是立国之本。

    越是艰难,就越要重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