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第 481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nbsp; 这次他倒是没有忘记自家亲爹,提前与王华聊了很久,王华年纪也不小了,都是六十二岁的人了,王守文实在不忍心让他再追着自己满院子跑。

    王华从前便知晓王守文爱往外跑,这次王守文又是打算借此机会送老丘归乡,他自是没办法阻挠的,只让他自己去与赵氏讲。

    他可不想面对赵氏的泪眼。

    王守文只能自己去寻赵氏说起这事儿。

    赵氏拉着儿子落了一会泪,最后还是支持他的决定,反复叮嘱他路上千万要照看好昔娘。女孩儿出远门哪有那么轻松?

    王守文连连表示自己晓得的。

    说服了家人,王守文便出去走动了。

    王守文小时候便把自己的志向嚷嚷得人尽皆知,知晓他想去广东任提学众人也没多意外。只是像他这种只需要稳打稳扎熬资历就能入主中枢的东宫要员竟会自请外任,着实还是让不少人惊诧不已。

    李东阳知晓了这个消息,笑着问谢迁:“这个任命你同不同意?”

    谢迁早就从妻女那边知晓王守文的打算,此时面色压根没什么变化,语气更是十分冷淡:“朝堂又不是他开的,岂有他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道理?”

    李东阳道:“女婿求岳父办事,岳父难道还能置之不理?”

    谢迁睨了他一眼,反问道:“你呢?学生求老师办事,老师难道还能置之不理?”

    李东阳语塞,要是那小子来求他,他还真的会帮这个忙。只是一想到那小子要出去那么久,他心里怪舍不得的,唉,愁人啊!

    结果王守文并没有求到他们这儿,而是去堵吏部尚书马文升毛遂自荐,全面展示自己的优点与实力。

    有时路上偶然碰上后他都要拉着老马回想当年:想来您也是因为当初曾历经各地、增广见闻,如今干起吏部尚书的活来才这么得心应手啊!您看能不能给我个机会跟您一样到地方上干点实事!

    马文升就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后生。

    不得不说,王守文主动请求去广东赴任这件事还是让马文升高看了他一眼。

    这小子称得上是大明最大的关系户,从皇室到勋贵到内阁就没有他走不动的关系,可他还是愿意去当许多人瞧不上眼的外官,这怎么能叫马文升再对他不满意?

    论外任经验,王守文虽然没有正儿八经地外任为官,却在西北与江南接触过地方事务,办事能力明显强于许多人。

    马文升思量再三,终是答应把王守文推荐上去。

    可是同不同意还是得看内阁和皇帝的意思。

    当然,王守文从入仕起就被选入詹事府任职,不管从哪方面来算都是“太子党”,太子放不放人也是需要考虑的事。

    马文升这边点了头,王守文便知晓这件事稳了。

    他麻溜去寻朱厚照说起外任的决定。

    广东记得不,那可是设有市舶司的地方!

    我这就去帮你实地看看广东的海贸情况!

    广东的好吃的可多了,我得过去尝个遍!

    只可惜荔枝很难送到京师来,我到时候只能帮你多吃几颗啦!

    王守文讲得眉飞色舞,朱厚照脸色却是臭得很。在王守文说到“只需要去区区六年”的时候,他不高兴地道:“孤不许你去!”

    王守文没觉得意外,也没再和朱厚照讲去广东的种种规划,只静静地看着朱厚照等他的下文。

    朱厚照哪有什么下文,他就是不想王守文去广东!

    要去那么远的地方,还要那么久才回来!

    明明像李东阳和谢迁他们都是没当过外官的,三四十年都待在京师,王守文为什么要自请外任?!

    还是去广东!

    朱厚照不作声,王守文便只能退下了,接下来几天他也没去寻朱厚照,只每日给朱厚照写信,信中记述自己与老丘这些年来相交时的点点滴滴。

    他并不全然一心为公,他也有自己的私心,希望朱厚照能成全他这点私心。

    王守文写文章并没多少华美的辞藻,却总能通过那轻描淡写的三言两语让人心里莫名发酸。

    朱厚照到底是重情之人,收到第三封信后态度就松动了。

    这本来就是王守文会做的事。

    倘若王守文是个薄情寡义的家伙,他也不会这么信任他了。

    朱厚照这边松了口,旁人自然没多阻挠,王守文的新任命很快便下来了。

    王守文乐滋滋地拿着新到手的调令去寻丘濬说起这事儿。

    看到没有,马上咱就能动身去广东了!

    丘濬得知王守文居然自请去广东任职,气急败坏地骂了他很久,接着又把谢迁和李东阳他们挨个骂了一遍,气他们也不拦着点王守文。

    王守文被安排去广东那么远的地方任职,焉知六年以后朝局会如何变化?他们难道都不心疼自己学生的吗?

    王守文老老实实挨骂。

    他知道丘濬从不在自己面前表露思乡之情,便是不愿意他为此分心,可当晚辈的岂能一直心安理得地享受长辈的付出与牺牲?

    老丘从前待他如亲孙儿,他便该如亲孙儿般送他归乡去!

    老丘到底老了,骂了一会便累了。

    他定定地望着王守文,无奈慨叹:“……傻孩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