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辅政 这是最合适的选择(30w营……(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姜侍郎简在帝心,以为如何?”

    从在朝上看到媚娘那一刻,姜沃就知道,与英国公这场谈话不可避免。

    李勣大将军只是轻易不言,但以他在朝上的地位,事关如此大事,绝不可能一直不言。

    就像废立皇后,他最终需得表态的。

    关于皇后临朝事,亦如此。

    姜沃并不想说服李勣大将军——

    说实在的,她也不觉得有人能够通过言辞说服英国公。

    她想,李勣心中应当已然有决定,只是最后再与自己确认一二。

    于是姜沃认真道:“大将军深得陛下信任,自知陛下圣躬不安,需得静养方能保全龙体。”

    李勣垂下眼眸:他知道。

    皇帝不单是需静养以延绵圣寿,更是……哪怕陛下想强撑,一旦风疾发作,头痛目眩起来,也是实撑不住的。

    对面的姜侍郎声音沉静,说的也是李勣近来一直在反复思量的事情:“然朝事繁杂,太子年幼——除了皇后,还有谁适宜处断朝事。”

    “帝后本为一体,若皇后都不能辅政,陛下又该委于何人?”

    “东宫属臣?宗亲?朝臣?”

    他们怎么会比媚娘这位‘主动要求流放武氏兄弟,杜绝外戚’的皇后更合适?

    李勣默然。

    是啊,太子今年才六岁。

    陛下圣躬如此,不能操劳,若是太子监国,必要安排辅政大臣,那……朝中才是真的乱了。

    李勣历经隋唐两个朝代,光大唐的帝王,也已经见了三位。

    朝堂之事,他洞若观火。

    此时李勣抬头望着眼前的姜侍郎,见她神色诚挚,眼眸清澈——

    她说的尽是肺腑之言。

    是啊,这种皇后辅政,看似‘惊世骇俗违背礼法规矩’的决断,才是当前形势下,对朝堂,尤其是对皇帝最稳妥的方式。

    当事不能圆满时,不得不选择风险最小的安排。

    而当今皇后,从出身、从过往行止来看,无疑是适合的。

    李勣已有决断,便不再多说。

    临走前还道:“吏部事多,姜侍郎珍重自身。”

    姜沃谢过英国公关怀。

    **

    姜沃回到吏部,开始正式闭关梳理选官事。

    她知道,关于皇后临朝,外头已然掀起了一场风雨。

    但与李勣大将军谈过后,其余的她就都不在意了。

    媚娘与皇帝,既然走了这一步,自然已经想好了如何面对朝堂的反对之声。

    接下来,她只需要做好吏部事就可以了。

    *

    数日后,皇帝病愈。

    果然很快迎来了雪花般的奏疏。

    满朝文武不再谏皇帝裁官事,只针对皇后上朝事!

    群臣以礼法力谏道:“《礼记》有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不得失序。”

    又佐以‘典范案例’:“昔魏文帝,虽有少主,尚不许皇后临朝。所以追鉴成败,杜绝妇人干政。况大唐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陛下应传之子孙,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1]

    姜沃在吏部听闻此谏,心道:魏文帝,这举的是什么好例子吗?

    ‘魏文帝虽有少主,不许皇后临朝’,说的是魏文帝曹丕那一道《禁母后预政诏》。

    曹丕曾有明诏:“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1]

    是,此诏深得前朝士大夫之心——皇帝不许太后干涉政事,那少主只能听从朝臣,士大夫自然满意。

    觉得这真是一道‘古往今来圣贤之诏’!

    但……

    魏朝总共四十五年,之后就被司马家给拿走了,这例子是不是不太吉利?

    姜沃都能想到,媚娘听到这个例子时的笑意。

    *

    贞观殿中。

    皇帝召数位上谏激烈的朝臣,问及此事:“朕躬不愈,太子年幼,若非皇后辅于政事,卿等觉得何人可代?”

    有灵醒的朝臣,觉得心下一突,一时未敢答话。

    有没过脑子的直接道:“皇后不但是妇人,且非李姓。陛下岂可将国付与外人?”

    皇帝闻言冷道:“哦?想来卿已有相中的李姓宗亲了?那荐给朕瞧瞧,能否代朕掌朝政?”

    皇帝这话,再不过脑子的朝臣,也不敢接了。

    是啊,对他们来说,皇后是女子是异姓外人。

    但对皇帝来说,皇后才是自己人。

    有机会造反的宗亲、会挟持年幼太子把持朝纲的朝臣,才是‘外人’。

    谁还能反对?

    反对皇后辅于政事,皇帝就问你要一个‘你觉得皇后不行,那谁行’的答案。而这个答案,要是说不好,就可以去复习下皇帝刚登基时候的‘房遗爱谋反案’与‘宰辅贬官事’的下场了。

    要是说不出答案,又只梗着脖子坚持‘皇后妇人,不得理政’,那岂不是逼着皇帝带病工作,伤及圣躬?

    这一个个罪名,谁担待的起?

    朝臣们一时再无敢多言。

    *

    自此。

    后临朝渐多,决事日增。

    皇后,从只偶然出现在大朝会上,渐成常朝皆至;从只于帷帐后静听国事,到奏疏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皇后朱笔批复——

    时起居郎记:

    【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皇后详决】[2]

    (本章作话有对双帝王的分析,屏蔽作话的家人们建议开一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