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改革吏治,准备登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建安二十六年,在历史上这是曹魏的黄初二年,刘备集团的章武元年。

    但因为刘备尚未称帝,因此还继续沿用建安年号。

    七月份,今年南方入秋较早,天气愈发寒冷,晚风吹拂着静静流淌的汉江江面,卷动起层层涟漪。

    相比于前年滚滚波涛的汉江,今年的汉水温顺了许多,仿佛它也在庇佑着大汉江山,敌人来时惊涛骇浪,水淹曹军。敌人退时温顺如常,滋养万物。

    襄阳相国府邸内,诸葛亮仅披了一件单衣,跪坐在后院书房里,几近趴伏在桌桉上,手中狼毫毛笔挥洒,不断地书写着什么。

    他时而苦思冥想,时而奋笔疾书,因接近日落,旁边的仆人就给他点上了一盏油灯,让墙上映照出虚影。

    沉晨走了进来,看到晚风轻扣着窗帘,凉风灌入室内,诸葛亮仅穿着单薄的衣衫,不免有些心疼,便从旁边衣架上取了件长袍,走过去给他披上,同时把一旁胡凳拖了过来。

    诸葛亮回过头,看到沉晨,便将手中的毛笔放入笔洗盘里,旁边自有仆人帮忙清洗毛笔,他则是说道:“晓卿,什么时候来的?”

    “刚来的。”

    沉晨把胡凳放在他身边,说道:“在家里就别总跪坐着,天天跪坐会导致腿部血液不流通,影响两只脚的健康。”

    “礼不可废嘛。”

    诸葛亮被拉着起身坐在了凳子上。

    沉晨笑道:“商周时期还有人祭,可是现在呢?时代在变化,礼也该遵循与时俱进,那些不合理的礼仪就应该废止,兄长莫要食古不化。”

    “嗯。”

    诸葛亮就点点头,说道:“你那边名录确定好了?”

    “头痛。”

    提起这个,沉晨就揉了揉脑袋:“这百官职务、地位排列,都不好安置,还容易得罪人。虽说门前车马多如闹市,但又怎么能随了每个人的心意呢?”

    “是啊,可是你仅仅只是定武将职务高低就已经很头痛了,我却要定数百名文官,还有各地太守、县令之职,更加繁琐。”

    诸葛亮苦笑着摇摇头。

    新朝建立,自然要重列百官,官员大小职务当然不是拍脑袋决定,要考虑很多要素。

    比如才能、资历、功勋、以往表现等等,甚至年龄都要算进去。

    有些资历很深,但才能很一般,让这种人担任高官属于是霸占着位置不做事,尸位素餐,可人家的资历却又能占据这样的高位,令人头痛。

    比如像许靖糜竺这样的,完全没办法。

    好在沉晨点子多,开创了散官、勋官制度,加上原本的爵位以及实权官员,便能够安置一部分资历深年龄大没才能的老臣。

    虽说汉代就有散官,但当时还未完全确定,直到隋唐时期才建立完善的制度,以此来封赏一些有功之臣。

    只是现在对于散官和勋官沉晨和诸葛亮都比较谨慎,因为即便没实权有官位也是领俸禄的,如果封赏大量的散官勋官,会出现很多官员不干事净领钱,严重拖垮朝廷财政。

    因此对于散官和勋官的封赏,二人的意见一致,既只封赏那些没有作为且又有极高资历的老臣,现有的实权官员绝不封赏,顶多是赐爵。

    这样就能把那些不好安排的老臣从实权官职里排除出去,只给予他们崇高的地位和荣誉,却没有实质权力。

    如此一来,便能够方便那些年轻有才能,却缺乏资历的官员可以替补上位。

    在制度上依旧沿用三公九卿。

    只是三公九卿不掌实权,虽然不是散官之流,却属于荣耀职务。

    真正的实权将权归尚书台、中书监、门下寺。

    很多人以为三省六部制度是从隋唐时期开始,但实际上早在汉末魏晋时期,它就已经出现。

    比如尚书省就是汉代尚书台,中书省为汉武帝时期的中尚书,曹操当魏王之后建立中书监,门下省则来源于东汉时期的侍中寺,西晋改为门下省。

    可以说我们在汉末时常能够看到的某某尚书、某某侍中,其实就是君主的军事和政治参谋,他们的存在也构成了三省六部的雏形。

    因此在不取消原有的三公九卿制度的情况下,刘备集团依旧是按照汉朝固有制度,建立起了三省的政治形态。

    只不过原来的三省权力没有那么大,直到汉末权力才大起来。

    所以诸葛亮和沉晨现在的改制,就不是推翻三公九卿制度改为三省六部制,而是提高了三省的权力,令其承担起政治架构的任务。

    其中三省的长官分别为尚书令、中书丞、门下卿,分别掌握执行国家重要政令,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书,负责审核皇帝发布的诏书以及尚书台发布的国家政令等。

    职能大体与隋唐三省相当。

    其最高长官位在三公之下,九卿之上,属于丞相的副手,可以算是副相。三省又有左右仆射,位在九卿之下,众官之上。

    在三部门下还有尚书郎、中书秘、门下史,承担起三个部门的日常运作以及长官参谋的任务。

    如此就建立了一个脱离三公九卿的高效率运作政府。

    全国事务集中在三个部门,由皇帝、丞相以及诸多副相一起决策,商议,从而更快把命令传达下去。

    诸葛亮是公认的丞相人选,不过他在名单里把丞相位置推给了沉晨。

    沉晨懒得拒绝,反正到了刘备那刘备也会划去,又会把诸葛亮的名字添上,这就无所谓了。

    他瞟了眼诸葛亮现在在写的名录,笑着说道:“兄长只让自己担任尚书令,而让我做丞相,你莫不是把大王和我当傻子不成。”

    诸葛亮无奈地看了他一眼,说道:“你亦是丞相之才,有何当不得。”

    “我可不想当丞相,你写呗,能过就算我输。”

    沉晨耸耸肩。

    诸葛亮就说道:“天色晚了,你还不回府邸?”

    “你看,急了急了。”

    沉晨开玩笑道:“兄长,有的时候得认命。”

    诸葛亮就更加无奈了,说道:“那你今日来寻我,总不会是来与我闲聊的吧。”

    “自然不是。”

    沉晨就认真起来,严肃地看着他道:“兄长,你知道九品中正制吗?”

    “嗯。”

    诸葛亮点点头:“是去年曹丕让陈群定制,今年曹魏那边颁布的选官制度,据说此法取代了察举。”

    “察举制度基本上已经被大世家门阀操纵,他们垄断了入仕途径,再沿用下去意义已经不大,曹丕是个聪明人,用新的选官制度取代旧制度,可比改革旧制度要容易得多。”

    沉晨沉声道:“而且察举制度会导致中小世家和地方有实力的豪强及寒门子弟缺少入仕途径,但九品中正制度后,中小世家与豪强寒门就都能为官,这大大缓解了曹魏与地方中小世家豪强寒门的矛盾,更能换取大世家、中小世家以及豪强寒门的支持。”

    诸葛亮略微思索,然后赞同道:“不错,原来的察举制选拔的人才很少,往往被大世家门阀垄断。现在九品中正之后,大世家门阀往往占据上上品,其余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可以由其余中小世家豪强寒门瓜分,如此人人都有官做,确实让曹魏得到了士族支持。”

    “但是百姓不如牛马啊。”

    沉晨叹息了一句。

    九品正中制实际上就是士族的狂欢。

    汉代察举制度每年每州也就出一个孝廉和茂才,加上三公、监察御史、司隶、州牧,岁举茂才各一人,以及每郡郡选的孝廉一名,每年全国孝廉加茂才只有一百多人。

    一百多人自然是不够分的,所以察举制度基本上全由世家大族垄断,汉末看各路诸侯以及他们手底下的人才就知道了,几乎少有孝廉茂才出身。

    因而继续沿用察举制度的话,会导致缺乏入仕途径的中小世家地方豪强以及寒门子弟十分不满,就有可能威胁到曹魏统治。

    但九品中正制度一出,所有士族就都能出仕了,那自然士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