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赠予温柔(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公元1934年,英军侵占云南班洪和班老等佤族部落共管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的银矿。

    当地班洪部落首先联合本族十余部落进行反击,十余村寨虽遭敌军炮毁,仍坚持斗争。双江、澜沧、耿马等地的汉、傣族人民组成千余人的“义勇军“,赶赴班洪地区支援。

    在当地汉、傣等族人民的武装支援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声援下,经过长达半年的抵抗,终于击退了英国侵略军,收复了失地。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班洪事件。

    而在班洪事件发生的过程当中,佤族班洪王等十余个部落首领共同向全国发出《阿佤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其中提到“阿祖阿公之源源相传,守土有责,倘自我失之后世,相传之继,亦自我而不与之,上难以见冥灵之阿祖阿公,更何颜于后世耶!”

    里面的阿祖阿公,便是指诸葛亮。

    公元3世纪,章武四年十二月,位于西南永昌郡的永寿、哀牢、不韦等地区,生活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汉人将他们叫做僄、越、闽、濮、鸠、僚人。

    他们是后世云南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先祖。

    其中最大的部落叫做卡那曼卷族,其首领自称为葫芦王,在后世他们的民族有另外一个名字——佤族。

    班洪事件的佤族首领祖先,便是卡那曼卷族。

    历史上诸葛亮平定南中,与卡那曼卷族的首领葫芦王签订盟约,要求其归顺蜀汉朝廷,镇守边关,永不反叛。

    并且盟约中葫芦王承认自己的领地属于季汉辖区,有人侵扰佤族部落,汉军则出兵支援。卡那曼卷族作为永昌夷族总王,统治夷族各部,王位世袭,绝不更换。

    如此代代相传,即便是一千多年后,在发生班洪事件的时候,佤族首领依旧是以诸葛亮的名义,号召全国同胞奋起抗争,给予他们驰援。

    此刻位于永寿境,后世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一带,卡那曼卷族的首领葫芦王朵思,正在部落中查看诸葛亮给他写的信。

    云南的茶马古道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通,当地贸易不断,据记载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就已经有了身毒人的身影,可见这里的文化和消息也不算特别闭塞和落后。

    事实上由于常要与汉人打交道,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往往都会汉语,因此葫芦王朵思并不是文盲。

    “大王。”

    就在这个时候,朵思的部将冲了进来,说道:“北面部落的孟获孟优大王来了。”

    “嗯”

    朵思思索了一会儿,对身边亲信说道:“孟获孟优与我们同为西南夷族,应该互相守望。但汉人自有天威,且诸葛丞相并不是要将我等赶尽杀绝,而是共治南中。若是不助孟获,则失了道义。若是助的话,与诸葛丞相为敌,殊为不智。”

    亲信说道:“既然如此,大王何不好好招待一下孟获孟优,但不提出兵的事情,让他们自己走便是。”

    “孟获在南中素有威信,与七郡夷族都是朋友,要是就这么把他打发走了,恐怕不是一件好事,我应该留他们在族中款待,自己领兵北上去面见诸葛丞相,若是能战便战,不能战便退回来,也好给他们一个交代。”

    朵思这么说着。

    孟获交友广泛,在南中是威信非常高的夷王。虽然他现在兵败,而且到哪哪遭殃,但南中人还是信服他,如果不能给孟获一个交代,他朵思也不好意思再在南中混。

    所以朵思认为,出兵还是要出兵的。自己带着兵马北上去迎接一下孟获,然后把孟获安置在他的地盘休息,再去与诸葛亮会面。

    要是觉得打不过诸葛亮,那就归顺,如果能够打得过的话,自然还是击败对方南面称王比较好。

    当下朵思确定了方案,就立即领兵北上。

    此时孟获和孟优从博南逃到了不韦,就是后世云南保山一带。

    等到十二月底,朵思见到了孟获孟优,宽慰了二人一番,便自告奋勇,领兵北上进攻诸葛亮。

    孟获孟优也想助阵,但朵思借口说他们刚打了败仗,急需要休整,等到战事不利的时候,再出兵也不迟,把他们留在了不韦。

    恰逢此时诸葛亮也追至博南。

    到章武五年初的时候,朵思就带着数万大军,于博南会见了诸葛亮。

    双方相谈甚欢,诸葛亮带着朵思视察了汉军威严,朵思发现汉军气势汹汹,身上头盔、甲胃齐全,武器锋利无比。

    相比之下自己部落武器装备落后,多以生铁熟铁器做刀刃,跟汉军的武器装备比起来,天壤之别。

    朵思自知就算汉军与他们正面拼杀,自己也绝对杀不过,因此决定不战而降。

    他对诸葛亮说道:“汉军,天威也,南人不能阻。但孟获和孟优是我的朋友,他们现在在我部落做客,若是将他们交予丞相,有失道义。”

    诸葛亮并没有为难朵思,笑着说道:“若是葫芦王愿意与我签订盟约,世代守护大汉边疆,我愿意等葫芦王将孟获孟优礼送出境之后,再举兵擒他们。”

    朵思便说道:“那就按照丞相的意思办。”

    当下二人签订盟约。

    这份盟约就是后世班洪事件中,班洪王昭告全国同胞中提到的,阿祖阿公责令他们世代守卫华夏边疆的来源。

    盟约签订之后,朵思便郑重发誓,回去后必定代代令族人遵守诺言,永不叛汉。

    自此永昌郡又平。

    等到了建安五年一月底,孟获孟优又接到了噩耗。

    朵思北上进攻诸葛亮,大败而归,已经与诸葛亮签订了盟约,现在诸葛亮的大军已经往不韦杀来。

    得到这个消息,孟获与孟优只能听从朵思的建议,往东南的兴古郡方向逃离。

    如今南中七郡,建宁郡的夷族首领孟获被赶得东奔西走,其余诸郡夷族基本降服,就只有兴古郡的蛮夷尚未接触了。

    孟获一路往东南逃了一千多里,去了兴古郡贲古县,他的路程大概就是从后世云南保山市逃到了云南蒙自市和个旧市这一带,足足有六百多公里。

    建宁郡位于南中七郡的最中央,与其它六郡每郡都接壤,所以孟获才交友广泛,南中地区夷族到处都有他认识的人。

    在祸祸了白族祖先白崖僰人族首领龙佑那以及佤族祖先卡那曼卷首领葫芦王朵思之后,他又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盘踞在兴古郡句町、宛温一带的濮人、僚人首领句町王。

    史料记载,“兴古郡句町县,故句町王国名也。其置自濮王,姓母,汉时受封迄今”。

    这一代句町王名叫母突骨,与孟获交情颇深。

    此刻孟获急急忙忙继续往东,向着宛温地区,也就是后世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砚山县以北,丘北县以南这一片行动。

    然而还在路上,就遇到了诸葛亮的伏兵拦截。

    诸葛亮与朵思签订盟约之后,就退兵回了建宁,并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