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司马徽南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刘备依旧在北方战争的泥潭中不可自拔的时候,沈晨在荆州,已经开始了他的大业。

    其实从很早之前他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那就是,先抛开能不能一统大汉这个假设不谈,即便是可以一统天下,最后应该怎么样呢?

    继续封建主义?

    然后等他死后两三百年,王朝再次更迭轮回,上演一出季汉末年,诸侯争霸的场面?

    那他奋起拼搏的意义在哪里?

    为的就是让汉朝再延续个几百年,然后重复历史,一直到两千年后新时代到来吗?

    这显然不行。

    那样的话还不如学陆逊,即便是家族百余人被杀,也咬牙忍着加入曹魏,干翻司马懿,总归还能改变个五胡乱华的惨象,何必去费力不讨好呢?

    所以他必须要有所行动,在人文思想、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发展上,对目前的大汉进行一定的改革。

    那么改革方向应该是什么呢?

    高举民主大旗?

    死路一条。

    在知识分子掌握了文化解释权,而且人人都要维护君主统治的时代搞这个,难如登天。

    让他从零开始搞工业革命,都比在大汉搞民主要靠谱得多。

    那么学伟人吗?

    也不行。

    学伟人的前提是推翻封建主义,而要推翻封建主义,在这个时代依旧走不通。

    墨子在春秋已经实验过了,然后几乎被所有诸侯不容。

    后来明末的时候,也有进步人士。

    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早就知指出封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但也没有动摇清朝的国本。

    而在大汉沈晨怕是连个志同道合的人都没有。

    所以至少现在,封建主义没法推翻,甚至你还必须在它的框架之下,完成你的思想改变。

    那么在目前无法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情况下,该如何建造一套完善的政治体系,提倡一套以民为本,重视底层的政治制度,打造一个不把百姓当刍狗的国家呢?

    沈晨暂时还没有头绪。

    但他坚定地认为,他一定能够研究出一套适合大汉国情的发展制度出来。

    而要打造出这样的一个国家,首先就需要同伴。

    比如刘备和诸葛亮。

    他们都是民本思想和君轻民贵思想的簇拥,相比于上层,更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

    虽然你也可以说他们依旧维护的是封建统治。

    但对比一下杀人如麻,视百姓如草芥的汉末其他诸侯们,刘备和诸葛亮的思想,已经算是汉末黑暗世界里的一盏炬火明灯。

    所以沈晨想要把他们联合起来,一起来构建这样一个国家。

    刘备现在在河南,沈晨也帮不了他什么,因此他现在正在与诸葛亮一起,研究民本思想的问题。

    想要提倡以人为民的观念,直接说肯定是不行,就必须从古代的先贤书籍当中找答案。

    为此沈晨这段时间一直在研究七经,里面的所有民本思想,都为之注释和讨论。

    在建安三年初的时候,沈晨兴办的书院放假了。

    他招收的学生都是本地贫民家的孩子,农闲的时候家里咬咬牙,还能送他们来读书,但农忙的时候就必须回去。

    因此在没有教学生读书的时候,沈晨都会自己在家与诸葛亮一起研究。

    不止是研究民本思想,什么都研究。

    哲学、教育、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秩序以及时政等等。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现在还加上了沈晨,不止诸葛亮很多想法对沈晨有帮助,沈晨来自后世的思维,更是让诸葛亮受益匪浅。

    两人良师益友,共同进步。

    这一日,沈晨坐着马车离开了眭亭,往隆中而去。

    他盘膝坐在马车上,当时的马车车厢是不封起来的,有点像个皮卡。

    所以他坐在上面,周围在田里忙活的百姓都能看到他。

    众人见到他的时候,一个个都停下了手中的活,纷纷投来尊敬的眼神和目光。

    一直到他走后,才继续耕作。

    自从那日辩经之后,沈晨一战成名,在周边乡野名望剧增。

    因为他赠猪还币的高尚道德,导致周围乡野百姓纷纷认可他的品德,进而一旦遇到什么不公正的事情,都会找他来理论。

    而沈晨也总能做出最公平的判决,让大家都信服满意,一时间他在周边乡野威望极高。

    人人都知道隆中乡一带有位十多岁的少年小郎,饱读诗书,品德高尚,每次乡里有纠纷,往往都会去找他评理,最后大家都会被他讲的道理说服,令人尊敬。

    马车缓缓行驶,最终驶入了隆中山,顺着山道往上,远远的就已经看到了那栋诸葛家的宅院。

    诸葛玄虽然病逝,可他已经给诸葛亮留下了足够的政治遗产。

    两个姐姐都嫁给了襄阳大族,在这样的庇护下,诸葛亮算是闹中取静,即便是荆州士林反对沈晨最厉害的时候,也无人招惹到他身上。

    进入院子,就看到诸葛亮正在廊下读书,见沈晨过来,抬起头,露出和熙般春风的笑容:“阿弟。”

    “兄长。”

    沈晨拱拱手,然后缓缓走到了他身边也一起坐下。

    诸葛亮就把手中的竹简放在一旁,取出一卷全新的竹简和毛笔,说道:“前日我们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你说的启蒙与教化大众的事情,我都记下了。”

    “哦?”

    沈晨拿过来扫视,里面记录的内容确实是他们前天讨论的关于教育方面的事情,但非常简略,如果不加注释和分析,可能会令人看不懂,便叹息道:“可惜了。”

    诸葛亮好奇道:“可惜什么?”

    沈晨说道:“可惜的是没有用纸记录下来。”

    诸葛亮轻笑道:“你们黄门亭产的纸现在很贵,我可买不起。”

    沈晨笑道:“无妨,到时候我给兄长送一些过来。”

    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东汉就有。

    包括几千年后,工业时代的造纸技术,都跟蔡伦的工艺步骤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是手工,一个换成了机器。

    而之所以东汉没有普及纸张,是因为一直没有找到最佳的原材料。

    就好像在灯泡用钨丝之前,哪怕已经有电灯出现,可都没有让灯泡普及,最好的碳丝灯泡,也就只能用很短的一段时间而已。

    造纸术也是同理。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