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一切为了家族(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家家户户都恭敬着。

    就跟后世村里头,有大学士一个道理。

    在吃食上,基本上全家供给,乡里邻间,也时常送来吃食,富裕点的,鸡鸭鱼肉经常送。

    什么遭人白眼,不存在的。

    一则谁也不知道,今日的读书人,明日是否能中举,二则哪怕是童生,那也是叫有学识。

    多的是人想请其教授自家子嗣识字。

    寒门,也是门阀。

    和普通百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有足够肉食的供应,身子骨当然要好很多。

    尤其是现在的大明初,多少都会几下招式练身。

    还有身体素质,别的不说,比后世八成普通人,要强上太多。

    要知道,所谓上京赶考,动辄数百里之遥,那可都是双脚过去,身体素质不好,连京师都无法抵达。

    个例当然是有,就普遍来说,书生的力气,至少比普通的庄稼汉来得更大。

    所以刘三吾现在的选择,也是能够理解。

    没人家族,便没有今日。

    现在太孙殿下,要掘家族的根,刘三吾也只能出手了。

    在明哲保身这块,他也是非常熟练的。

    ......

    正旦前日,京师大热。

    呼啸的寒风,也阻挡不住百姓们出来逛街的好心情。

    今年的京师,格外热闹。

    在群英商会的操控下,各种美食广场,杂耍灯会,甚至还有说书大赛。

    各类节目,络绎不绝,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今年正旦,怕不是有多么的热闹,我听说但凡是有资格进宫祝贺的官老爷,都发了两身新衣。”

    “可不是吗,就是这吃食太多了,往年都没见过这般多的,还有那么多新奇玩意,连蛮夷那边货物都给运来了。”

    “早上出门带了一贯宝钞,想着顶多花个几百文就行了,没成想大半天下来花了个精光不说,还想着回家取钱,真是...”

    “可不是嘛,就算某家那节省的婆娘,平日恨不得一文钱掰成两半花,现在每次出街回家,都带着一大堆东西,难得,难得!”BiquPai.CoM

    能够住在京师的百姓,哪怕是坊间,看似穷困,实则都是有些家底子的。

    只是自大明立国初始,勤俭之风盛行,有钱都是存着。

    而朱英的一系列大方向的安排,摆明了就是要刺激消费,促进货物的流通。

    都把钱藏在了家里,这怎么能把市场经济搞起来。

    刺激消费很简单,那就是大降价就行。

    贪便宜,自古有之。

    朱英的大降价,可真真的把价格降到了底,没有套路可言。

    为什么买东西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在往常,譬如胡椒每斤钞三贯。

    但现在,买二送一,就问你香不香。

    不仅仅是调料方面,包括其他绢布,米面这等硬通货,也是有大量优惠,不过每天都有一定量的限购。

    总而言之,先是想尽办法让百姓出门,然后就是以巨大优惠让其掏钱。

    让你今天买了,明天还想买。

    就连那小摊贩的冰糖葫芦,都是买一送一呢。

    大明的百姓,哪见过这等场面,一下子就全套进去了。

    而群英商会打出的标语,便叫商会百万补贴。

    由群英商会出资百万贯宝钞,为大明京师百姓购买所需,弥补差价。

    这等盛事,将会一直维持到正月十五截止。

    这也给了很多京师外的人,赶过来的希望。

    现在的京师,是真正的盛世景象。

    此刻,大明皇宫外的外五龙广场,因为之前的拆除,显得特别广阔,现在左右两边,都搭建棚子,出售各地美食。

    这里包含了十三省会的民间小吃,甚至一些小国的出名吃食,也包含其中。

    这时,接近中间地段,又有人员在搭建棚子。

    而这次的棚子,距离中间很近。

    外五龙广场很大,但在开放出就有规定,必须保留中间足够的通道。

    现在竟然有人在边上搭棚子,不过百姓也明白,唯有群英商会,才有这个资格。

    越发多的人,好奇围了过来观看。

    因为大家发现,这次竟有官府人员也在其中。

    没过多久,棚子就搭好了,大约是前后各三丈左右大小,折算后世,大约就是百来平方。

    没等百姓过来询问,官府的人,就在这里立了一个告示。

    很快就有识字的人,大声朗读起来。

    这个棚子,便就是朱英搞出来,类似于售楼部的概念,为买卖预售正阳门至这的新建房屋。

    哪怕现在连拆迁都没有开始,也丝毫不影响。

    也不是谁都能进去询问,想要知晓个中详细情况,须出示宝钞五千贯,展示身家方才有资格入内,且要登记户籍。

    五千贯宝钞!

    人群一下子就炸开了。

    这棚子的逼格,也是顿时飞起。

    别说五千贯,便是五百贯宝钞,那是多少人做梦都不敢想的大财,现在却只是个入内资格。

    很多人觉得离谱,但不到半个时辰,就陆续有人从人群中出来,径直走了过去。

    “那是陈掌柜,好家伙,平日里看着低调,竟有五千贯巨资。”

    “快看,那是刘掌柜。”

    “这个老爷子气度不凡,绝非常人。”

    “刚才的年轻人,当真是看不出,必然是哪个大家后辈。”

    一声声惊叹从人群中传出,可真叫开了眼界,每个过去的,都老老实实出示了五千贯宝钞。

    仅仅一个时辰不到,就有十多人入内了。

    有些百姓熟知,有些不知来历,但能够拿出五千贯宝钞的,绝不可能是普通人。

    朱英改造正阳大道的计划,很早就在小范围传播,消息灵通的,也有过大概了解。

    现在摆了棚子出来,显然已经定下。

    自古讲究财不露白,所有来人,并非单独前来,少说都带着十来个护卫,为保安全,以免出事。

    在棚子侧边,宋忠看着这一切,对旁边的千户吩咐道:

    “但凡入内者,都记录下来,而后让弟兄们,翻看户籍卷宗,好生查验一番。”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