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百家法(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应的神道神位,例如县令驱使城皇神力就是其中代表。

    再上文心境,也称之为铸心境,指代的是文气凝聚,心意混同,念合秩序,铸就文心道宝的境界,这个境界在百家之中可称之为大师、宗师,于在儒道被称之为大儒,于画道被称之为画宗,于兵家便是名将、元帅一流。其力量强度大致等同于仙道炼气化神,同浩然境一样,可以承受六官体系加持下,力量比起正常境界要高半级。

    最后的圣贤境,也就是历代百家学士的最高境界,同样也是当年追朔帝君离开函夏大地的百圣所处的境界,境界上等同于炼神反虚,传说最强者不次于炼虚合道,但具体情况如何,函夏内部的百家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此刻,弥罗眼前的镇朔院长便是一位文心境,主修杂家的百家修士,所学之法对于心性和道德要求没有像儒家那么高,处事也是更加圆滑,能够为了书院学子放得下颜面。

    要是一些专精于儒家礼法学说,或者法家学说的文心境修士,就未必能够做出在弥罗学习的时候,邀请他讲课的事情,更不要说想将弥罗的手稿留在书院内。

    不过,镇朔院长的想法,也符合弥罗的利益。

    虽然原稿修订后的原典会凝聚一些特殊的秩序力量,但对于弥罗而言,更重要的是将手稿的内容传递出去,方便汇聚对应的人道秩序之力。

    对比起来,原典上的那点力量,反而不重要。

    只是让弥罗有些在意的是,眼前这位镇朔院长口中说着希望弥罗能够留下手稿,供后人瞻仰,具体行动上却是各种对于弥罗治理理念的学习和研究,表示会将其传播出去。

    听起来,这位镇朔院长似乎猜到了弥罗的一些思路,此刻开口求取手稿,更多的是让弥罗有个台阶下。

    此举看上去是镇朔书院为了手稿欠弥罗人情,实际上却是弥罗欠了镇朔书院一个不大不小的人情。

    明白这一点的弥罗拿起一份糕点,笑道:“院长不愧是精修杂家之人,手段当真了得。也罢,我这几日会将书稿重新修订,到时候就麻烦这童儿在边上为我磨墨吧!”

    说着,弥罗指了指边上侍候着的小童,镇朔院长自然点头答应,而后几日弥罗便是在这阁楼内开始为诸多书籍做注,并且整理了一套自己的学习心得。

    这个过程并不麻烦,毕竟弥罗手中早就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其中理论大半源自于北辰仙门的收藏,实际操作上也有镇幽城和冥土几次战斗打底,配合道天机留下的记忆,他对于幽州的理解,并不次于在此居住多年的官员。

    再加上宝镜和宝卷,以及弥罗修行的《太虚玄景妙有金章》蕴含的能力,区区几日功夫,为诸多书籍做注的工作便完成了。

    这些弥罗所做的注中,既有着他对幽州的百家传承的认识,也有他通过诸子百家对幽州的认识。

    在幽州,发展最鼎盛的自然是兵家,衰败最严重的同样是兵家。

    其次农家、医家、工家、儒家和名家在此也颇为兴盛。

    农家无需多说,无论是百家之中的农家,还是十二世家中的农家,都向幽州投入大量资源,为的就是尽可能让幽州的百姓能够自给自足,并且创造大量能够在幽州正常生长的粮食。通过农家给出的诸多数据,弥罗察觉到了幽州地质特性和部分地脉的运转规律。

    他有些感慨,若是先前就有这些感悟,凝聚冥土的时候,消耗应该会更少一些,冥土同幽州土地和地脉的契合也会更高一些。

    其次医家和工家,一个是医疗体系,一个是武器制造体系,对于幽州都是至关重要的两个辅左部门。这两家给出的信息,不但强化了弥罗护法神兵体系,还让他从另外两个角度看出了北方古国的力量体系,让他在针对北方大陆修行体系的侵蚀性和防御能力有了更加清楚的认知。

    若是早先和炼狱半神、领主作战的之前,弥罗有好好学过这些东西,胜利的难度应该会更低,消耗也会更少。

    往后的儒家无需多说,其一是受到各个太虚幻境的影响,毕竟诸多太虚幻境之中,有着大量的儒家传承,其中有掺杂了各种构建秩序,维护秩序的理念,哪怕儒家本身没有对幽州投入太多资源,儒家在此依旧发展的颇为兴盛。但相对的,弥罗从中能够获取的幽州信息也是最少。

    再往后的名家,本质是一个专注于名实的学派,研究的是名称、概念和事实、本质之间的关系。

    按道理这个学派在函夏应该没有太大的生存空间,但翻阅相关书籍之后,弥罗才发现百家修士之中,专精于名家的修士,也是找出了自己的生存道路。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幽州的名家专攻于解析北方古国的诸多传奇天命,乃至神祇力量和权柄的概念,进而寻找他们力量的本质和根源。新笔趣阁

    早先,杨老太君能够一眼看出寒冰领主乃是蛛母的手下,便是这群名家修士的成果之一。

    同时,现在幽州不少针对北方古国传奇天命的手段,乃至先前在冥土之中针对炼狱感知的手段,都同名家的研究有着一定的联系。

    弥罗从中不但获取了大量名家对于北方古国的研究,以及北方古国和幽州之间的一些联系信息,还从中获得了一些新的概念,对他掌握自己伴生之宝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因此,弥罗在为名家做注的时候,难免多写了一些。

    等回头来看的时候,弥罗立刻发现自己在书写过程当中虽然是以画技作为比喻,可暗中却蕴含了一定宝卷记录名字的理论。

    ‘说起来,我这伴生之宝的能力,同名家的一些神通倒是有些契合,只可惜,名家止步于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最多是借用,或者错乱二者联系,没有想到以名掌握实的方法。否则对于我而言,也是极大的补充。’

    82中文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