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人心不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金州,镇江,年底人口会突破两百万,这不是唐清安空口白牙说出来的数字。

    历史上毛文龙孤悬海外,字面意思上的孤悬海外。

    势力最强的时候,也不过占据了金州的旅顺,却没有坚持多长时间,就又被后金所夺回。

    而镇江,同样如此。

    后金报复杀入了朝鲜境内,毛文龙退到了海岛。

    东江镇的首府,就是在朝鲜义州外的皮岛之上建立的。

    北边是奴儿干司,蛮族崛起的老巢,是绝地。

    西边沿着辽河,东胜堡,古城屯,海州卫,营口,辽河西有西宁堡,辽河口大营……

    重重关卡,层层防线,此平原地带是蛮族主力所在,历史上辽西走廊没有收拢多少辽民,可见之难。

    南边是大海,也是绝地。

    唯有东边,虽然有蛮族在镇江把守,一则有长白山脉的掩护,二则此地离蛮族政治中心偏远,力量较为薄弱。

    所以成为了辽民逃难的首选。

    如此的艰难,顺利躲过镇江逃入朝鲜,最后被毛文龙收留的辽民竟然高达一百余万。

    而现在辽左南有金州,东有镇江,半个长白山脉以东都是唐清安的势力范围。

    辽民唯一的难处,就是敢不敢冒险逃离,只要敢逃离,虽然风险也大,对比原来历史的难度,不是一个量级。

    蛮族才多少人?

    除了辽沈两地从赫图阿拉迁移来的蛮人密集些,因此难度要大一些,其余地方没有多少蛮人,想要逃离都不难,难的是往哪里逃。

    蛮族的兵力,主要还是集中在辽河一带,辽沈一带,赫图阿拉城一带。

    本来历史上各地逃离的辽民就繁多,只不过没有方向可逃.

    因为当时的辽左被老奴全占,就像一个口袋一样,让这些辽民最后功亏一篑。

    当初老奴为了应对东江镇沿海的骚扰,可是下令把沿海辽民迁回了百余里。

    然后派出骑兵,沿海百余里,只要见到人就杀。

    现在唐清安靠着长白山脉为天险,直接把辽左东部沿海地带都占了。

    不管是何处的辽民,只要往东就行。

    毛文龙如此艰难的形势,都收留了百余万辽民,更何况现在的金州镇江。

    当唐清安得知老奴开始卖高价粮,就知道了绝杀令即将开始。

    先卖高价粮给辽民,然后开始杀无粮之民,等富户也都破产后,最后在杀富户。

    整个辽东五百万民户,除了逃出来的百万余名,几年后只剩下几十万以包衣奴才为主的汉人。

    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

    因为这些辽民的积余都供给了蛮族,养活了八旗。

    老奴早已预料到,这些无法生存的辽民,会开始作乱造反,所以趁着没有形成气候前,都提前杀掉以绝后患。

    岫岩的义民反抗,被屠杀殆尽,只是其中一件事,未来还会有无数的义民聚众反抗,无数的杀戮。

    “将军,请问这两百万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有官员疑问道。

    按照他的理解,辽左几百万民,既然陷入了蛮族的手中,是不可能冒着生命危险逃离的。

    人是最坚韧的,哪怕再苦再难,只要不是死亡临头,都能咬牙忍受。

    像金州镇江的七十万民,他的认知中,竟然能有这么多具有反抗精神,心向祖国的百姓,已经让他欣慰了。

    将军竟然说两百万。

    那岂不是辽左之民皆心向朝廷,就算如此,也不可能主动冒死投奔啊。

    如果是王师收服故地,当地的百姓热烈相迎倒是他能理解的。

    “根据我的情报,蛮族因为连年大规模的战争,耗费了不可计数的物资。

    又没有顾得上自身的生产,加上田亩产出变少,所以蛮族如今极其的缺粮。

    连八旗兵的口粮都无法供应,所以去年秋收后,田亩所产没有跟百姓留下口粮。

    而是卖高价粮,一升一两银子,让百姓买粮度日。”

    唐清安说完,所有人都不可置信。

    一升米一两银子,翻了一百倍,这谁吃的起?一户五口之家,一日就要吃掉几两银子,再富裕也经不住啊。

    把众人的震惊之色看在眼里,唐清安继续说道。

    “而蛮族境内,各地义民开始起义,皆被蛮族所灭,而且不留活口。

    以我对老奴的了解,他会先下手为强,不会给义民壮大的机会,如此这般。

    等也是死,反抗也是死,剩下的就只有逃了。”

    众人有的恍然,有的还在沉思,有的则想着应对之策。

    “如果按照将军的说法,年底金州镇江之民达到两百万,就算有下半年的秋收,加上大小长山岛渔场的渔获,也是远远供养不起的。”

    冯胜之很快把账目算了明白,惊疑的说道。

    他不是不相信将军的眼光。

    正是因为他一路看着将军走到今日,才深信将军的眼光,知道将军的话,大概率不会错。

    所以他才惊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