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刘一儒的改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皇上以边事托付臣,管外军机,听以便宜从事。乃金江镇唐清安,悬军海外,开镇数年。

    以牵制为名,逐渐壮大,剿降献捷,索糜朝廷,器甲刍粮,巨耗国家。

    且有刚愎自用,节制不受,近乃部属多兵,来登来索饷,咆孝跋扈,成尾大不掉之势。

    臣虽有八万兵,却不敢妄为,以促其乱。”

    忠顺王退出海州,虽然留下了史鼐,但是对金江镇统一辽东之势,并没有造成危险。

    但是他又不敢领八万并驻守海州,万一平辽侯有不轨之心,趁着地利围剿了他。

    那么整个辽东和辽西,将再也没有朝廷之兵,甚至朝廷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聚集征缴辽东的大军。

    更或者。

    面对强盛的金江军,只能在漫长的海岸线,布置更多的军兵防守。

    作为国家之柱石,忠顺王不会允许此事发生,所以选择了退让,但是他要让朝廷理解,让皇帝理解。

    八万军,有近五万国内援军,一万余辽西军,另外收拢的辽民,从青壮中挑选出来的两万新兵。

    而金江军有十万精锐之兵,统一号令。

    刚经历过大战的忠顺王,心中了然,哪怕直面上数字相当,甚至还可以继续从国内调集援兵。

    但是真的和金江军开战,他并没有完全的必胜把握。

    正如他的幕僚所言。

    如今的辽东形势,只能缓缓图之,不可急躁,更不可逼的平辽侯造反。

    五千兵驻守的海州,金江军丝毫不犯。

    可见平辽侯也没有反意。

    “臣夜不能寐,苦绞心思,上下谋策,解局之法,唯有重建辽西守军,以促使平辽侯不生妄想之心。

    再以辽东都司,扩大朝廷之威望,拉拢人心,使其投鼠忌器。

    最后朝廷以恩宠荣之,以北镇之例,诱以平辽侯,如此手段之下,方为上策。

    不费国家一兵一钱,解决辽东之患,一患绝,则众患绝,从此四海清平,国泰平安。”

    辽西虽然不如辽东的面积,但是也不算小,加上这回收拢的辽民,也才不到十万人口。

    其中挑出了两万兵,已经耗尽了底气。

    所以需要重新募兵,忠顺王见到了五万国内援军之精,想要留在辽西。

    他是皇帝的亲叔叔,为皇帝披荆斩棘,多年的出谋划策,以及亲自下场,才有皇帝坚持到今日的亲政之局。

    忠顺王对自己有信心。

    京城。

    换了一个新的主人,但是国家并没有变化,管理地方的还是原来的人,还是原来的制度。

    制度是好的。

    但是制度是人来实施的。

    就如大周严格限制子钱家,不许放高利贷,并作出了严厉的措施,但是却落不到实处。

    因为人心生锈了。

    所以皇帝才心情愉悦了数个月,全国各地的奏疏,大多都是好的,但是国情却每日况下。

    他感到困顿。

    自己比太上皇可要贤明多了,为何国家还会如此呢。

    刘一儒听到皇帝的困惑,他作为皇帝的老师,向皇帝解惑,承担大儒的责任。

    “遍观历史,每个朝代中期,也是弊端极厚,人心不古,因此都有改革。”

    皇帝听到认真。

    “前明百年而亡,我朝也到了百年,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需要改革。”

    “改革。”

    皇帝轻轻的咀嚼道。

    他读过书,当然知道改革的艰难,不过他并不畏惧。

    自己是天子,只要自己有改革的心思,又如何不能成功呢。

    “如何改革?”

    皇帝询问道。

    “当革除勋贵。”

    刘一儒肯定的说道。

    “勋贵世代世袭,民间俗语富不过三代,世家子弟从小生活富裕,无视法度。

    犹如开国两国公的贾府,遍观子弟都无甚功绩,甚至屡次危害国家,可见勋贵之害。

    而儒生不同。

    科举之道,就是挑选出人才的筛子,都是从民间走出来的人,心中只有圣人的治国之才。

    比起勋贵,重用儒生才是国家兴盛之道也。”

    大周的勋贵阶层,经过太上皇多年的打压,实力大损,但是仍然存在。

    前些年太上皇改变了想法,大肆重用勋贵。

    例如负责九边的王子腾,粤海将军,南安郡王等,乃至最大的威胁北静郡王。

    还有贾府。

    因为当初的事件,本来早就和军中割裂,因为太上皇后来的放纵,现在的宁国府,以及荣国府大房,在军中的关系越来越厚。

    刘一儒的话,说到了皇帝的心眼里。

    他对勋贵从来都不信任。

    因为勋贵大多都投向了太上皇,导致自己当木偶多年,一直都无可奈何。

    他并没有从勋贵身上获得太多的好处,反而受到了大害。

    亲政之初,就查抄了甄家,以泄心头之恨。

    更令他痛恨的是,他抄家甄家,完全是国事,因为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