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汉高祖后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三水府府城只是一座边城,人口不多,是以军户为主的城池,只要控制了将领,带走了当地的卫所兵,危险就降到了最低。

    但是咸兴府不同。

    是整个咸镜道人口最多,经济最繁华,地方两班势力最深的中枢所在。

    军事上的胜利是关键,而政治上的胜利,是维护稳定的关键。

    金江镇和长津特殊的关系,中间有些小问题,但是最后军队还是顺利的入城了。

    结果出乎了人们的预料。

    长津城按照去年的打探,是没有多少军兵的,但是现在才发现,城里有不少的军队。

    收到紧急传报的武震孟,没有鲁莽的行动,李成贤则主动冒着风险,去接触当地的府使。

    府使比府伊要第一级。

    “把三水的两千朝鲜卫所军派出城,让李道信盯紧一点。”

    武震孟没有浪费时间,为了不让朝鲜军中有人通风报信,把他们调出了城。

    “好多蒙古人。”

    “好像还有蛮人。”

    ……

    城中的大户们,隐隐感觉有些不对劲。

    既然平叛,为何不去平安道,而是转了个大弯,来到了咸镜道呢?

    幕僚向府使提出了疑虑。

    “还有三水府的朝鲜卫所军中,我认识的将领都没有看见,刚准备去打听,却被调出了城。”

    听到幕僚的提醒,府使才后知后觉,但又不敢相信。

    金江镇和朝鲜双方结盟多年,难道会攻打朝鲜吗?朝鲜好像没有得罪金江镇吧?

    “不会吧,可不能冒然得罪天军,不然后果我可承担不起。”

    府使更担忧自己的前程。

    “府使,我去一趟三水,您命城中各军仔细防备,如果我猜错了,那也没有损失,如果我预料的没错,还请府使早做准备。”

    幕僚提出了他的担忧。

    咸镜道是有争议的地区,金江镇全占了辽东,收服了蛮族,野心必然暴增。

    会不会对咸镜道有吞并之心。

    谁也说不准。

    幸好。

    为了防备平安道的叛军,张孟之府伊加强了长津的军力,否则的话,是无法应对金江军的。

    长津是平安道和咸镜道两道之间,最重要的通道,是重要的军事地理要城。

    和平安道的熙川城有相似的作用。

    府使对幕僚的话半信半疑,但也不至于不信,所以得知李成贤登门,连忙请对方进来。

    两人落座后,看茶倒水,寒暄一方。

    长津府使终于试探的说道。

    “李适不知天高地厚,违背纲常伦理,实乃无君无父之人,也违逆了上朝的礼道。

    虽然当下势如高涨,但是当天军入朝,必定身败名裂。”

    李成贤笑道。

    “李倧乃我朝天子亲封的国主,是朝廷认可的国王,且朝鲜和我金江镇结盟多年。

    国内兴起宵小,我金江镇得朝鲜国主的求救国书,当仁不让,必定入朝平叛。

    犹如当年朝鲜被倭寇入侵,汉城被占,已有亡国之危。

    我国得藩国形势,朝鲜老王痛哭哀求,上下感同身受。

    一封旨意而下,十余万大军当即入朝退倭,恢复朝鲜社稷,拯救万民。”

    “上朝多次的恩情,朝鲜上下皆不忘。”

    长津副使感叹道,随后突然一句,问:“听说叛军势如破竹,汉城危在旦夕,为何金江军要从咸镜道绕道呢?”

    “叛军主力南下,身后只有龟城,金江军只要攻破龟城,则断绝叛军根源,败亡就在眼前。”

    “唉。”

    李成贤摇了摇头,忍不住长叹一声。

    “辽东战事多年,好不容易止戈,将军仁爱,放各军老兵归乡,突然收到朝鲜国主的求援,上下皆惊,实在是无兵可用。”

    “啊?”

    长津府伊倒是没有听过这个消息,又觉得不对,既然无兵可用,那城里城外的军兵又从哪里来?

    李成贤主动地解释。

    “为了挽救朝鲜局势,将军征调草原,蛮族各部,才凑了数万兵入朝。

    不少的蛮兵出自赫图阿拉城,所以才从咸镜道借道。”

    这个理由站得住脚。

    长津副使也听到城中的惊叹,关于金江军中,大部分都是蒙古兵和蛮族兵。

    正合李成贤的说法。

    而且赫图阿拉城靠近咸镜道,也符合李成贤所言。

    李成贤反问起长津府伊。

    “为何城内如此多兵,却不去救援汉城呢?”

    “说来惭愧。”

    李成贤的反问,让长津府伊坐蜡,一时间吞吞吐吐起来,忘记了试探对方。

    咸镜道有兵,却不想出击平安道叛军。

    一则兵力虽有,但叛军精锐,担忧战败。

    二则咸镜道的两班和平安道的两班关系千丝万缕,虽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