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 给同行下套,让他们当长工?(三合一大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只要项目好,都可以合作。

    有了西虹市的背书,大部分项目都能起来。

    除了这些人,剩下的就是一群演员了及其他人士,其他人士即学院的老师或专家,或是港澳台及海外的朋友,或者是互联网圈的,或者是米特公司的一级合作伙伴。

    今晚这是好不热门,两三百人在涌进了这个酒会,让宋鲁都有点意外。

    当然,有些想趁机进来钓凯子的也不少,宋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混进了一帮子什么模特与年轻演员。

    为此,他还去找俞晨问了一下,俞晨说,这是承办方给的建议,说是稍微有档次的酒会,他们都会这样,为了让酒会增点色,这些人的邀请函是承办方给发出去的。

    唉,这是好的没学好,坏的全学会了。

    可惜他晚点还要谈事,又加上他现在什么女人都有了。所以……算了,不去掺和这些事了,弄得不好还会惹一身的骚。

    反正这些人随便在现场捞到一个男的都能让她们受益了,估计她们也没打算去捞宋鲁,因为这个鱼太大了,她们的钓杆太细,钓不着。

    宋鲁现在对这个东西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的在意了,像在拍《风声》期间几个月,他不也没有女人在身边照样的过来了。

    男人啊,有时候就这样,有游戏打的时候,特么的女人?滚蛋,跟老铁们一起在游戏里嗨翻全场不爽么?

    酒会持续到了凌晨十二点后,宋鲁也喝得有点晕乎了,于是在韩三爷的建议下一大帮子人去到了长安俱乐部。

    当然,酒会还是继续,他们走了二十三个人不影响其他两百来人的。当然,有些色急的人除外,他们可能已经迫不及待了。

    ……

    宋鲁他们在长安俱乐部的大茶室内坐定,大家都在喝茶,抽烟,半坐沙发里。

    “宋总,给大家指条明路吧,现在我们都跟着你走啊。”王常田迫不及待的说。

    “哈哈……”大家也是一阵轻笑。

    宋鲁笑笑的拿起茶杯喝了口水,“王总,你们光线去年听说投了五部电影,总票房上亿,这不挺好的么?这么急啊?”

    “我的宋总啊,我们投五部电影总票房才上亿,你们08年上映三部电影总票房近七亿,这怎么比?我们光线要不是跟投了你们的电影,现在怕是要喝西北风了。”王常田摇头。

    “王总,你啊,犯了太着急的问题。”宋鲁现在是圈内大老了,虽然他年纪小,但他一样可以用教训的口吻说王常田。

    “宋总怎么说?给指点指点呗。”王常田倒是虚心。

    “做电影真有那么简单啊?觉得差不多就投钱?知道为什西虹市要培养上百个制片人么?人家好来坞成功的电影后面站着的都是优秀的制片人,导演可以换,剧本可以找,演员可以选,但是制片人是项目经理,这是比导演还稀缺的职业经理人,去哪找?”

    “一个优秀的制片人成长起来不比一个优秀的导演成长起来花的代价少,他不仅有洞察市场的能力,更有把控项目,选对题材,用对导演,用对演员的能力。你们光线现在有几个优秀的制片人了?”

    “况且,你们除了缺少优秀的制片人,更缺少符合内地市场的好剧本。虽然你们解决了商业导演这一个短板,但是南港的导演把握不住内地市场与观众脉膊,这也是难点之一。南港的导演要想把握住内地观众的脉膊,至少还要好些年。”

    “所以,我说你着急了呢。为什么之前只有华谊与新画面在挣钱?因为冯导与张导有内地观众喜好的剧本,再有他们是了解内地观众的导演,所以他们两个一直成功,基本上垄断了这近十年的内地票房冠军。”

    “王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宋鲁说完笑道。

    “宋总,那该怎么办呢?你得帮大家想想办法啊,你说的市场会扩容,总得要好作品去填不是。”小马的李明接着说道。

    “练内功,培养人才。”宋鲁给出的答桉就是这个。

    “怎么个练法,总不能为了培养人才一部一部的亏本吧?一部电影投资少说也几百万,这谁能赔几次?”李明说道。

    “不要着急,你想一下西虹市为什么说明年开始要拍上百部影视剧?难道不怕亏吗?”宋鲁问道。

    “嗯?宋总的意思是网络大电影?跟猫眼合作?”王中军问道。

    宋鲁既然跟华谊化干戈为玉帛了,所以这聚会也就有了王氏兄弟了。

    “难怪王总能把华谊做成中国一流的影视公司,这个眼光是没得说的。”宋鲁夸赞了一句,王中军哭笑不得。

    “宋鲁,这个怎么个合作法?”李明问道。

    “这样的,既然你们知道了猫眼的网络大电影计划,那我就直说了。其实现在全国一年拍上千部电影,可事实上能上院线的也就百来部,能赚钱的也是十来部。大部分是不赚钱,这些电影不赚钱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容没有贴合市场,二是没钱搞宣发。”

    “于是有些一直想做影视的人就开始接拍六频道的电视电影,这样只要频道收了基本上保证不亏本,少赚一点。但是,这样依然是很难翻身。因为他们拍的电影类型与内容受到了制约,而且收益让人没有太大的动力,根本培养不出人才。”

    “我们猫眼的网络大电影计划就是跟院线一样,与制片方分成。我们初步制定的方案是三等级的分析,网络票房高低,低于100万的网络票房的我们与制片方二八分,100-500万网络票房的我们与制片方是三七分,高于500万网络票房的,我们与制片方四六分。我们不限制电影的成本,只要求时长,不得低80分钟。另外一点就是得符合广电的要求,不得拍违规的电影。”

    “各位,这样的电影投资成本很低,哪怕你只用二十万拍出来的电影也可以,你用一百万拍出来也行,你用一千万拍出来也可以。这就大大降低了培养人才的成本,不仅能培养人,实际上也赚钱。”

    宋鲁才说到这,王常田就迫不及待的发问。

    “那现在如果拍一部网络大电影能赚钱吗?能赚多少钱?”

    “我正想说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我们的网站去看一下,现在我们网站上线了两部网络大电影,一部叫《蜀山传:万剑归宗》,一部叫《逃命24小时》,元月一号上线的,现在网络票房分别达到了1312万与877万。而这两部的成本,《蜀山传》那部是87万,《逃命24小时》这部是35万。”宋鲁介绍道,没有成功的桉例,他是不会来拉人的。

    “我去,这比一般的院线电影还要赚钱啊。”王常田惊呼道。

    “最为关键的是,这样的网络大电影的分账周期有多种形式,一般以一年时长分账为起点,这个回头你们可以去了解一下,这打破了电影院只上映一个月的时间制约。”

    宋鲁说完,大家都是神色莫名。每个有心中都在打算盘,这不是成了所有人在帮猫眼打工了?以后要受猫眼制约,看他们脸色行事了?

    “咳,这个,宋总,猫眼这种形式确实是一个好办法。除了这种网络大电影的形式之外,还有没有办法呢?”韩三爷问道。

    韩三爷是聪明人,一眼就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大家神色莫名也正是因为那个原因。

    “当然是有的,刚才我说的网络大电影只是方法之一。另外就是从南港电影圈挖人,现在南港电影业已经没落了,他们有着全亚洲最优秀的商业电影人才,把他们挖过来,这是最直接有效的。不过,你们得让他们有试错空间,前面一两部可能把握不住内地观众的脉膊,多拍几部就可以了。”

    “现在的中国内地的电影业最大的问题就两点,一是把观众拉回电影院,这需要大量的体验感好的电影院,二是拉观众进电影院的是电影,说直接点就是优秀的电影。这一点不用担心,好来坞的大片就能把观众拉进来,不过非好来坞大片观众会不会买账那就看各自的本事了。怎么让观众对非好来坞大片买账?问题又回到了原点,优秀的贴合观众需求的电影,这样的商业电影需要专业的电影团队来做,而商业的电影团队就需要专业的团队,其中最为关键的就三个职位,制片人、导演、编剧。”

    “面对这个情况,就两条路,一是自己培养,二是挖人。培养是需要成本的,猫眼与六台一起提供了低成本的培养方式,这可以让人才试错空间大。挖人,也需要成本的,那就是试错成本,毕竟初来乍到的南港电影人他们不了解内地观众,甚至不了解内地的制度,在南港有些情节是可以过的,但在内地就不行,他们可能会受不了。”

    “各位同仁,当然,如果大家只是为了想赚钱呢,那很简单,投资西虹市的项目就成。明年我们大致计划还是4-8部电影,大家可以跟投,也可以跟投猫眼的上百部的网络影视剧,那个也比较稳,现在的两部就表明了也能赚钱,每部赚个都赚点,上百部那也是不少的。这两种形式我都向大家开放,都可以投。但是如果想自己把电影玩好,我刚才说了,就两条路,一是自己培养人才,二是挖人。所以,各位,还有什么想跟我探讨的?”

    宋鲁基本上把他的底牌都摆上来了,谁走哪条路,都可以。无论是跟投西虹市及猫眼的项目,还是自己培养人才,宋鲁都是赚的。

    当然他们走自己的路也行,只是绕点路,多付出点时间与金钱的代价。

    “当然,韩董,中影也可以出一个新锐电影人扶持计划。比如中影搞一个内部的绿灯系统,只要过了你们绿灯系统的,就扶持。你们毕竟有优势的,你们有影院支持,多少可以在排片与宣传上侧重一下扶持的项目。而且,可以联合全国的电影厂一起搞,这也可以把电影厂搞活。你看,那个宁影厂不就搞了一部《画皮》,去年国庆档赚爆了。”

    宋鲁也给了韩三爷一个建议。

    韩三爷抬了下眼出,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这个建议好啊。

    “宋总,你这个建议我回去好好的考虑一下。”韩三爷点了点头。

    “韩董,你们放心大胆的搞。你们的电影在院线下映了,可以再接着在猫眼上线分账,这样收入就不止院线了,还有网络分账,这对回本的压力就少了很多。”宋鲁直接放大招了。

    “咦,你这个好啊,院线下线了如果能在网络再分账,不说每部电影像你们上线的这两部一样八九百万一千多万的网络票房,有个三五百万的网络票房也是好的。”

    韩三爷正式起来,如果这样的话,真的能盘活一些项目。

    “宋总,既然你说可以在院线上映后再在猫眼分账,那你们为什么要还拍网络大电影?直接全拍成院线的不就成了?”王常田问道。

    “王总啊,不一样啊。你忽略了宣发成本了。院线电影光拷贝要多少钱?还有宣传呢?最差的祼发成本都要小几十万吧?上院线的技术标准也不一样,上院线得用胶片机拍,而网络电影为了省成本,直接上数码摄影机了,反正电脑屏幕就那么大,数码相机完全符合清晰度要求的。”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院线电影有时候很看重明星,而网络电影不注重明星,有演技就行,这都是省成本的事。”

    宋鲁解释道。

    “哦,原来还是这么一回事。”李明点头道。

    然后众人又进入了思考模式,宋鲁也不急,他们肯定还有问题要问他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