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潼关失守(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人拍几句马屁就乐得找不着北,对他有求必应,三镇节度使都能轻易许出,简直是在皇位上坐久了便完全丧失了皇帝应有的精明和敏锐!

    更令他匪夷所思的是:“一心防备亲儿子,莫非以为这江山只有姓李的能坐?”亲生儿子关在十王宅,处处限制,甚至一日杀三子,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的不满已经抵达顶点。

    向来疼爱儿子的他完全不能理解李隆基的行为——身为天子,防备其他人篡位可以理解。但对亲生儿子防成这样,究竟是该骂李隆基冷酷无情,还是骂他无能软弱?

    ——笑死,真正自信的皇帝才不担心儿子造反呢。别说儿子没这本事,即便真有此事,那不是分分钟反手镇压吗?

    ——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忍不住点了个赞。路过的唐高祖李渊陷入自闭。

    【天宝年间的节度使究竟有多大权力呢?首先是兵权,由于均田制的崩溃,唐朝已经由府兵制转向募兵制,也就是花钱招兵,地方节度使就可以出钱无限征兵,这些招来的兵马俨然便是他们的私兵。其次是行政权,这一点上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出乎意料的大方,将地方行政权都交给了节度使,任由节度使上报朝廷自行任官。财政方面更不用说。总而言之,唐初之时仅仅掌管军事且并不久任的节度使,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职权不断膨胀,早已变成军民财政一网打尽,在地方一呆就是十多年不换,甚至可以兼任多镇的“畸形怪物”。】

    【安史之乱,就是这一畸形怪物的产物,也是唐玄宗李隆基自行酿造的苦果,最后却由千千万万无辜百姓咽下。那人间极致的富贵,百姓不曾与君王共享,人间极致的苦难,百姓却要替君王遭殃!】

    播放至这里,众人也是目瞪口呆。

    "这李隆基是得了失心疯不成?"唐太宗

    李世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朕看他年轻时也算有为,如今竟如此糊涂,这还叫什么节度使?不如直言诸侯王算了!"

    原先听说三镇节度使,他还没这么大的反应,只因没想到节度使在天宝年间竟然有这么大的权利。听仙人一说,顿时麻了。

    想当初他想为手下分封世卿,都被群臣拒绝,为大唐江山考虑而拒绝分封。而今这节度使虽无分封之名,又与分封何异?

    军权财权行政权集于一身,简直离谱!

    女帝武则天突然觉得对孙儿李隆基的“关爱”还不够,还得再多一点爱的关怀。她自认是个聪明人,丈夫李治同样是顶尖的聪明人,怎么生出这么糊涂的孙儿呢?"什么开元盛世,可笑至极!"

    不过是几代人的余泽,大唐开国以来的发展,到开元之时自然而然达到鼎盛而已,但开国之时的制度也同样走向了腐朽。

    李隆基若真是英明神武,岂能察觉不到那鲜花着锦下的隐患,岂有心思安逸享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十五万大军气势汹汹,一路攻向长安!】

    【此时天下承平日久,突闻叛乱,朝野震动。安禄山的军队都是边关上过战场的军队,而长安的禁卫却是市井商贩之人,彼此之间可谓天壤之别。闻听安禄山起兵,李隆基大开府库,匆匆募兵,尽管派遣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出击,但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少战斗力,是否敌得过叛军,可想而知。】

    虚幻的地图上,现出一条一眼看上去就气势汹汹、杀机毕现的行军路线,象征着安禄山大军的红线自东而西,自北而南,沿途一个个郡城被攻破,标上大大的红叉。

    【结果不出所料:封常清与高先芝先后败走,丢盔卸甲,最后不得不退守潼关。】

    【这两人的表现让唐玄宗李隆基十分失望,加之宦官边令诚屡进谗言,没过多久,李隆基便一旨令下,斩封常清、高仙芝于潼关,以老将哥舒翰取而代之。】

    【在此之前,李隆基已下诏令皇太子李亨统兵东讨,于是哥舒翰被封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率各路兵马共二十万,拒贼于潼关。】

    潼关街头,封常清并无反抗,引颈就戮,临死之际,只留下最后一句遗言:

    br />

    画面一转,高仙芝的身影出现在封常清受刑之处,旁边就摆着封常清的尸体。

    这位素来傲气的大将脊背挺得笔直,一双虎目直直盯向边令诚:“战事不利,退守潼关,我甘愿认罪受死!然而减截兵粮及赐物这种罪名,就是在诬陷我!上有天下有地,士卒都在这里,事实真相你岂会不知?"这样说着,他召集士兵, “我若当真这样做了,大家就高呼一声‘实’,倘若确实是冤枉,希望大家为我喊一声‘枉’。"

    "枉!" "枉!" "枉!"

    在三军响彻天地的喊冤声中,这位大唐名将受戮身死,与封常清一般倒在了潼关的长街上,让水镜中的画面染上了一层不祥的血红,仿佛象征着大唐王朝的前景。

    "封常清、高仙芝,罪不至死啊!"

    “国家正当用命之时,岂可冤杀大将!”

    水镜之前,不少人连连发出叹息。

    "仙人既言名将,当是有才的。令其戴罪立功,以观后效,方为应有之义……""我看这唐玄宗是糊涂到家了!"

    也有大唐百姓发出骂骂咧咧的声音,想到李隆基这个昏君的斑斑劣迹,再想到天下大乱时大家伙的下场,他们就恨得不行。

    "从这唐玄宗强抢儿媳开始,就糊涂到家了。咱大字不识都知道这事不能干嘞!"

    【天宝十五年正月,暂时没能拿下潼关的安禄山引兵南下,攻克东京洛阳,随后僭越称帝,国号为燕,年号“圣武”!】

    【成天防备着亲生儿子的李隆基万万没想到,不姓李的便宜儿子反而成了“皇帝”,可想而知,收到消息的他该有多恼火。】

    【不过,这时的李隆基大概顾不得愤怒了,因为他的大唐江山已是处处硝烟——正月常山陷落,五月南阳失守,当务之急,是派遣大将出兵讨贼,收复河山。】

    【坏消息接二连三的同时,各地亦有好消息不断传来:这一年的二月份,朝廷大将李光弼、郭子仪东出井陉,大破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夺回十余郡县;这一年的六月,平原太守颜真卿大破安禄山部将袁知泰,北海太守贺兰进明收复信都,李光弼、郭子仪又于常山郡东嘉山大破史思明所部,一举斩获数万人…

    …至此,局势似乎无限向着有利于朝廷的方向发展,大唐还是那个无敌的大唐,百余年的积累终究不是轻易就能撼动!】

    【人心惶惶之下,安禄山决定退军回范阳。启程不久,意外却发生了。】

    【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改变了安史之乱的走向,让大唐天下走向不可挽回的结局。】

    就在这时,水镜中传出咚的一声响。仿佛一支欢快飞扬的小调戛然而止。重新续起时,已变成低沉悲凉的哀音。

    【让我们将视线投向熟悉的潼关。】

    【在这座华夏著名的雄关,封常清与高仙芝已先后授首,取而代之的是哥舒翰。】

    【此时的哥舒翰早已年迈体衰,因病在家休养,却因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纸诏书而重返战场,本就力有未逮,偏偏又有人向他进言: “既然安禄山起兵打的是诛杀杨国忠的旗号,不如我们效仿当年汉景帝杀晁错平七国之乱,先回军杀了杨国忠!"】

    【哥舒翰还没答应,消息先走漏到杨国忠那里,后方的杨国忠顿时搞起事来。有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先例在前,哥舒翰岂能安心?没过几天他就病情加重,只能委政于行军司马田良丘,田良丘却没有哥舒翰的威望和能力,军中将领彼此不和互相争斗都无法制止,大军上下顿时毫无斗志。虽则如此,仅仅守住潼关却没问题。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就在这里撞得灰头土脸。】

    【偏偏这时,有人探查到占据陕郡的安禄山部将崔乾祐所部,向上奏报贼军毫无防备,收到消息的唐玄宗李隆基立刻下令哥舒翰迅速出击讨贼。哥舒翰无奈不已,总有外行喜欢指导内行,偏偏李隆

    基是大唐天子,还真不能不听他的,只好上奏李隆基:安禄山的军队久经战事,经验丰富,怎么可能毫无防备呢?这必然是陷阱!叛君远道而来,速战速决对他们最为有利,我军该据地势而坚守,出去就中计了!】

    【李隆基却表示:不听不听,我不听!】

    【由于唐玄宗李隆基几次三番催促督责,不得已的哥舒翰只能选择引兵出关。官军“南迫险峭,北临黄河”,而叛军却占据险要之地,见贼军数量不多,哥舒翰又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谁知崔乾祐乘风放火,烟气熏天,处在下风的官军将士被熏得眼睛都睁不开,叛军趁势掩杀,大量官军像饺子落水一样纷纷落河。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前军之败又引得后军大溃,以至于官军一败涂地,数万具

    尸体塞满了河道,生还者十不存一,纷纷哭嚎着投降,只剩数百名骑兵随着哥舒翰飞驰而走。】

    【于是乎,正要退兵回范阳的安禄山收下了送上门的两份大礼包——】【兵败逃亡、被手下抓来献降的哥舒翰,以及损兵折将,彻底失守的潼关。】水镜之中显出一幅对比强烈的图景。

    安禄山高坐战马之上,洋洋自得: "你从前总是看不起我,如今又怎么样?"哥舒翰伏身于战马之前,诚惶诚恐: "怪我肉眼不识陛下,才落到今日的地步。"

    【哥舒翰麻利地投降了,不止投降,他还主动请缨给其他将领传书,说服他们投降。不过这个计划刚开始执行就失败了,收到传书的将领甚至反过来劝他不要丢掉气节。】

    【忠心耿耿的高仙芝、封常清被斩,取而代之的是老迈多病、晚节不保的哥舒翰。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唐玄宗李隆基的用人失当毋庸置疑。】

    【此时,哥舒翰的投降并非最严重的后果,最严重的后果是,二十万守军“全军覆没”,潼关失守,长安危急!】

    【潼关都拿下了,这还退什么兵啊?】

    【安禄山意气风发,挥师直指长安!】

    【情况急转直下,形势天翻地覆,身处长安的唐玄宗李隆基又要如何应对呢?】

    【——他带着一家老小提桶跑路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