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朝议之时捷报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sp; 折子很厚,每一折只有两三字,笔画多的只有一个字。

    人家朝臣上折子只需要一个折子,一个折子还用不完。

    吴发用了七八个。

    知道的朝臣还好,上次被吴发坑过,知道吴发的字迹...而不知道的,还以为吴发这是立著称书,请皇帝陛下斧正呢。

    不然,要这么厚的折子?

    还要这么多?

    “郑秋,念!”

    庆元帝闭上眼睛,感觉到深深的无力。

    上次密议的时候,吴发的字迹,就很少有人认得出来。唯有郑秋,还能认得出来几个。要是郑秋不在了,以后吴发上折子,该怎么解读?

    必须要让这莽夫练习一下书法才行。

    群臣中,秦业深知吴发书法问题,老脸微微一红。心中暗道:“以后督促一下发哥儿,还是练习一下书法吧。”

    “臣九边巡检吴发上疏:九边将士,吃空饷严重,此为其一。九边将士,无法吃饱,粮饷短缺严重,此为其二。臣请奏陛下,派遣锦衣卫前来调查吃空饷问题。臣为了解决将士温饱问题,臣调集各镇骑兵,去草原溜达溜达,去打猎果腹。”

    下面群臣,看着郑秋磕磕巴巴读着奏折,很快翻到下一本。

    然后...就这短短不足百字,用了七个奏折?

    写大字报呢。

    言语粗俗,毫无美感,可以说直白至极,毫无文化修养。

    说白了,就是一个大老粗!

    溜达溜达?

    你这个溜达他正经吗?

    打猎?

    这是去抢草原牧民的牛羊吧!

    这莽夫。

    再联想到当初这莽夫的捷报...似乎比这个还要粗鲁,比较起来,这莽夫措辞,语气都缓和了许多,文明了许多。

    不对,吴发这是要擅自出兵?

    引起草原与大晋之间的战争?

    有些人则是听出其中问题,户部尚书王钦出班奏道:“陛下,九边钱粮,户部年年不曾拖欠延发。”

    这个问题很严重。

    这是杀头的大罪。

    边军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克扣粮饷等同通敌卖国,等同自己削弱军卒战斗力,等同逼着边军造反!

    这是三大罪。

    每一条都足以杀头。

    “陛下。”

    杨清臣皱眉,他原本不想站出来的,但是他知道其中内情:“九边军镇,情况有别于京营。京营依靠国库供给,而天下边军,军镇军卒,太祖曾定下律法,实行军屯制度。也就是说,边军需要自给自足,余者发饷。”

    杨清臣这么一说,众人恍然大悟。

    还真有这一说法,只是一开始,没有向这方面去想。九边军镇,这几十年,都是靠着朝廷国库供养,他们中有些朝臣,几十年前还没有入朝。

    知道的也因为时间久远,已经形成习惯思维,边军就是国库供养。

    庆元帝微微点头,这一情况是有的,刚才他也没有反应过来。

    杨清臣继续说道:“数十年前,大晋丢失关外之地,九边少去一镇。剩余军镇,遭到蒙古严重破坏,军田大多荒芜。是以,才有了朝廷供给十之五,余者边军自己解决的方案。”

    边军苦,苦在哪?

    粮饷太少,特别是北疆边军,粮饷只有其他地方一半。

    杨清臣继续奏道:“东南、西南边军,实行粮饷自己解决,还能为朝廷提供极大地粮食供应。只能说,地界不同,形式不同,造就九边军镇情况不同。”

    庆元帝微微点头:“此事朕会向吴发说明,也会遣锦衣卫去调查。粮饷问题解决,吃空饷问题,朕绝不会轻易饶恕。”

    “陛下...”

    诸葛山基出班奏道:“如今天下歌舞升平,天下欣欣向荣,山东干旱刚刚得以缓解,南方大雨方有止歇,正是天下万民休养生息之际,不宜再有战乱。”

    语调一顿,诸葛山基深吸一口气:“如今天下形式来之不易,九边巡检吴发,擅动刀兵,前往草原,必然引起草原怒火!”

    “陛下,请责令吴发,停止用兵,不要为大晋惹来强敌啊...”

    “捷报...”

    诸葛山基正在奏事,正言语极具感染力的时候,隐隐约约,传来一道声音。紧接着,是殿外禁军大吼:“捷报!北方捷报!”

    诸葛山基顿时有些懵:这一幕,好熟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