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捷报还没读完呢(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庆元帝心中冷笑不已,诸葛山基,也在吴发口中,猪狗不如之辈一列:“诸葛爱卿你且说说,如何宽仁?如何教化?这样吧,蒙古草原如今已经是我大晋天下,朕意欲在草原之上,新起九十九座城池,划分北方三洲十八郡,你去主持这项政策吧。”

    “陛下!”

    诸葛山基脸都白了,且不说北方环境之恶劣,皇帝这是明显,要把他贬谪出京。

    这是要远离权力中心,不是他所愿:“北方苦寒之地,向来不被中原重视,如此之地不要也罢。臣老迈年高,怕是难以胜任此重任。”

    “哦?”

    庆元帝嘴角一翘,脸上带着玩味。

    方才他用御笔,把捷报上一段内容,做了标记,郑秋没有读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吴发专门做了标记,不要读出来。

    就是北方之地,既然已经打下来,就要占领,就要建城,就要移民,开疆拓土,造福子孙后代。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寸土地都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根本。

    胜利,就要占据。

    否则,这一仗打得劳民伤财,还有什么意义?

    战胜了敌人,把如此广袤疆域,拱手让人?

    形成新的民族,然后继续南侵中原?

    几千年来,中原王朝都是如此。

    赶走了鬼方,来了犬戎。

    赶走了犬戎,来了匈奴。

    驱赶了匈奴,来了鲜卑。

    鲜卑弱了,又有了突厥。新笔趣阁

    突厥之后...多少游牧民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都会选择南下,没有一次例外。

    在中原,他们犯下多少罪孽?

    这次没有了蒙古,天知道北方草原,会再有什么民族占领?

    一劳永逸,才是基本之策。

    “诸位爱卿,对于北方之地如此占据建城,如何迁移中原之民,你们有何看法?”

    吴发捷报中也说了,那就是大量移民,让中原之民成为主体,才是最好的教化。久而久之,北方之地成为中原不可割舍一部分,才算是最终胜利,彻底解决北方草原之患。

    这个政策,庆元帝很是心动。

    也从内心,认可这个政策。

    “陛下。”

    贺章出班奏道:“臣虽没去过北疆,但是也知道那里环境不适合耕种,不适合生存,建城占据有何意义?劳民伤财罢了,完全没有意义。”

    庆元帝微微点头,并没有说话。

    “陛下。”

    工部尚书瞿士林出班奏道:“北方少木,环境恶劣,建城需要从中原运送大量的木石,得不偿失。太过于劳民伤财,此策不可取。”

    “陛下...”

    文臣不少出班,出言献策。

    最终目的,就是舍弃北方草原,以劳民伤财为借口。北方占据意义不大为理由,劝庆元帝收回成命,努力发展中原民生。

    “还有哪位爱卿,要出言献策?”

    占据意义不大?

    当年岭南之地,同样沼泽遍地,各种瘴气、蛇虫满布,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现在还不是成了粮仓之地?

    目光短浅啊。

    还是吴发有见地,这群文臣口中的莽夫,明确在捷报中写出:以利诱民,三代免税。北方之地,俯瞰南北西东,战略意义极大。

    北方有森林,有草原。

    有山石,就地取材,可建城郭。

    之所以北方现在没有城池,是因为游牧民族文化传承底蕴不足,没有这方面的直观认知。

    而朝中大臣,缺乏实地考察经验,就在朝堂之上,妄言国策?

    可悲啊。

    扫视朝堂,寂静无声。

    庆元帝一挥手:“郑秋,继续念战报。”

    啥?

    文武群臣一个个睁大双眼,满脸不可思议。特娘的这莽夫的战报,还没有念完?

    这莽夫以前的战报,不是很是简短?

    今日怎么这么长?

    这么啰嗦?

    这莽夫了不得啊,身边绝对有高人指点!

    该死的匹夫!

    郑秋举起战报,眼睛瞥了一眼满朝文武,心里满是轻蔑。

    那莽夫不在朝堂,依旧把你们耍的团团转,骂的你们狗血淋头。

    郑秋朗声读道:“臣料定必然会有人提议,宽仁善待异族,仁义教化异族。北方广袤之地,我等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大大江山,必然会有人舍弃!”

    “陛下!”

    郑秋惟妙惟肖,尖着嗓子,学者吴发的口气:“这等提议者,就是臣所说的猪狗不如之辈,乃是目光短浅,悖逆祖宗的猪狗不如之辈啊!”

    “请斩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