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章梳理次贷危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谢文点燃支烟抽上,继续思考。

    新年之后,最新发布的经济数据己经确切的说明,米国经济自2007年12月份起,开始进入衰退。

    米联储察觉到了这一情况,慌乱之余,开始全力救市。

    1月22日,米联储一次性降息75个基点,8天后的今日,再次降息50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降至3%。幅度之大,实属罕见,应该是真急眼了。

    谢文很开心的笑了起来,米国佬,你们也有今天。

    当然,米联储还是有绝招的。

    谢文记得,一個月之前,也就是去年的12月12日,米联储临时设立了一个短期资金标售工具(TermAuctionFacility,TAF)。

    这个工具与贴现贷款类似,是给银行的贷款,但它是通过拍卖的方式来确定利率,因此利率水平要低于贴现率。.CoM

    TAF的规模最初是200亿米元,但随着危机的恶化,迅速增加,超过了4000亿米元。

    贴现贷款不仅可以用作影响货币供给的工具,而且对于防止金融危机相当重要。

    贴现贷款还可以将钱借给最需要钱的银行,因此是米联储应对金融危机最有效的途径。

    米联储最主要的身份就是最后贷款人,即“银行的银行”。民众没钱了找银行,银行没钱了找米联储。

    米联储的这一招,你在网络上根本就查不到他出手的消息。

    在次贷危机初期,这些招数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的。

    谢文站起身来自己去泡了一杯茶,又点燃一支烟,然后坐在那儿继续回想整个次贷危机的过程。

    谢文同时又在想,老米的这些招数,对于国内应对经济危机来说有没有什么借鉴的意义。

    比如米国在面对投行出现问题的时候,所采用的办法。

    谢文很清楚的记得,米国最先出现问题的投行是贝尔斯登,时间就在一个多月之后的三月份。

    2008年3月,贝尔斯登陷入危机,濒临破产。

    贝尔斯登是米国第五大投资银行,总资产4000亿米元。想想看,如果这样的巨无霸都倒了,那将会引起多大的恐慌。

    其结果必然是投资人不敢再投资,银行也不敢放贷,因为没人知道下一个倒下的是谁。货币的派生过程将再次被削弱,货币供给量愈加不足,危机进一步恶化。

    所以,米联储必然是要救贝尔斯登的,这就是所谓的“大而不倒”。

    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摆在了米联储面前,贝尔斯登是投资银行,而米联储只有权管理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无法直接救助贝尔斯登。

    所谓的“央妈”并不是所有金融机构的妈,“银行的银行”指的也仅仅是商业银行。

    为了拯救贝尔斯登,防止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在任的联储主席伯南克翻出厚厚的《联邦储备法》,找到了一条条款——第13条第3款。

    这一条款是在大萧条期间加入的,它规定,在“异常和紧急情况下”,赋予米联储极大的权利,可以向任何个人、合伙人或者企业提供贷款,只要符合一些特定的要求就行。

    凭借这一条款,米联储终于可以合法合规地救助贝尔斯登。

    不仅如此,米联储还把这一动作常态化了。

    2008年3月16日,米联储推出新的信用工具,即一级交易商信用工具,允许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一级交易商可以像存款类金融机构一样从贴现窗口借款。

    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