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连罢十二县令,南阳变天,初有成效!(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南阳方向传回的情报,捧腹狂笑不止。

    他将手中的情报递给下手李儒:“文优,你快瞧瞧,南阳方面的消息,弘农王居然接连罢免了八、九个县令,换上了那些才参加考课不久的娃娃。”

    “哈哈哈!”

    董卓内心狂喜,脸上遮掩不住的嘲笑:“真没想到,弘农王居然如此鲁莽,让一些没有为官经验的人,去接替县令,而且还搞出个什么农耕生产责任书。”

    “笑死我了!”

    “哈哈!”

    在董卓的眼里,弘农王如此这般,简直与自取死路没什么区别。

    毕竟,农耕可是南阳汉庭的大事,这时候对那些县官下手,反而换上一些才参加考课没多久的新人,真当这是在过家家吗?

    可是......

    李儒脸上却没有丝毫鄙夷,反而异常的淡定。

    交手这么多回合,他已经领教过弘农王的厉害,不会轻易被表象迷惑,而是在思考更深层次的原因。

    弘农王不傻,因何要冒险行事?

    农耕的确是重中之重,这时候罢免县官,换上新人,到底是何用意?

    新人干劲儿的确足,但为官经验少,同样不可忽略。

    还有那个什么农耕生产责任书......

    这种东西已经完全超出了李儒的认知,乃是弘农王自己搞出的一套管理经验,配合督察队按照节点考核,奖惩并重,还真有点内味了。

    不过......

    最终能发展成什么样子,便另当别论了。

    李儒捻须沉思,一本正经,与捧腹狂笑的董卓,形成鲜明对比。

    狂笑良久,见李儒没一点动静,即便是董卓本人,也不由地皱起了眉头:“怎么,文优难道不觉得弘农王此举,非常可笑吗?”

    “丞相。”

    李儒这才怔回神来,揖了一揖:“弘农王连续罢免了七、八个县令,整个南阳共计二十六个县,他罢免了近十之二、三。”

    “从表面上,的确非常冲动,甚至堪称鲁莽。”

    “可是丞相......”

    李儒深吸口气,反问道:“南阳可曾动乱否?”

    董卓皱眉,沉吟片刻:“现在虽没有消息,但不代表以后没有,南阳其余县令又不傻,屠刀就悬在头顶,他们岂能不慌?”

    “将心比心。”

    董卓拍着胸脯道:“此事若落在我董卓头上,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我堂堂一县县令,岂是说能罢免,就罢免的!”

    “文优。”

    董卓的坏心思上来:“咱们要不要派人接触接触,或许能有意外之喜,这帮家伙与南阳各大世族皆有联系,其若造反,必可令南阳暴乱。”

    弘农王在南阳另立新朝,导致天下的资源、世族,迅速向南阳靠拢,虽然目前只是萌芽,但却依旧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要知道,若是没有南阳汉庭存在,这些资源、世族迟早应该属于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弘农王是从自己碗里刨食吃。

    这尼玛能忍?

    决不能!

    董卓恨不得将弘农王大卸八块,丢到荒野喂狼,方才能泄掉这心头之恨。

    可他现在没有足够的兵马,只能靠政治手段来为自己争取时间。

    李儒深吸口气,他不好否定董卓的意见,只能颔首点头:“的确可以派人接触,不过弘农王是不会给他们机会的。”

    “张辽坐镇河洛、曹操坐镇颍川,南阳则是由江东猛虎孙坚坐镇,总兵力达到了一万八千余人,南阳境内决不可能发生大的作乱。”

    董卓倒也不贪心,轻声道:“不必太大的作乱,只需要给他的农耕政略,搞点破坏便好,内忧外患之下,我倒是要瞧瞧,他如何能站起来。”

    弘农王率先发展农事,摆明了是要独立自主的节奏,董卓又岂能任由他,就这样肆无忌惮的发展下去。

    “这样啊......”

    李儒顿时来了兴趣,蹙了蹙眉,轻声道:“倒也不是不能考虑。”

    董卓哦的一声,略显惊诧:“怎么?文优有办法?”

    李儒深吸口气:“丞相,这段时间,咱们一直在派刺奸往南阳,虽然在宛城暴露了很多,但在其余县城,却有不少咱们的人。”

    “而且!”

    李儒强调道:“弘农王此举虽然未能伤到大的世家,但却损害了各县豪族的利益,咱们远的不说,前些日子从南阳传回消息,新野县令刘备竟当庭杖杀了当地豪族家的公子。”

    “刘备?”

    董卓尚且不知此人。

    “恩。”

    李儒点点头:“听说是汉室宗亲,方才赶来宛城,便被弘农王亲口认为皇叔,声势大涨,但此前不过是高唐县令,高唐县落败,这才赶来宛城。”

    “如果在下猜得不错,弘农王之所以认其为皇叔,便是要赋予其皇家人的身份,借助这股力量来推行自己的农耕国政。”

    “丞相!”

    李儒唇角微扬,绽出一抹淡淡的阴鸷:“在下有个建议,既然弘农王要以刘备为式(榜样),咱们便想办法将其毁掉,必可震慑南阳汉庭。”

    董卓眸放精芒,深以为然:“果真可以?”

    李儒思索片刻:“可以试试。”

    “好!”

    董卓满口答应:“如若当真可以诛杀刘备,必可震慑弘农王,务必要派最得力的人去,以确保万无一失。”4

    李儒一揖:“丞相放心,儒心中有数。”

    董卓点点头:“放手去干吧!咱们西凉骑兵正在复建,最多三年,必可如利剑般出鞘,届时必可一雪前耻。”

    ******

    南阳,宛城。

    皇帝行宫。

    刘辨手捧着奏章,满脸堆笑地点点头:“好啊!真是太好了,南阳这帮县令比我想象中要识时务的多。”1

    “才不过罢免了十二个县令,还不到一半,居然就已经能跟得上咱们的农耕进度计划,看来他们不是能力上有问题,而是态度上有问题。”

    几乎每天,刘辨都能收到虞翻的快马奏章,里面全都是各县目前最新节点的进度情况,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封,按照计划节点完成的奏章了。

    这证明......

    军师联盟的雷霆手段,已经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这对于接下来的农耕进展,有百益而无一害。

    “是啊!”

    即便是荀彧本人,也没有想到。

    按照当初推演,南阳至少得裁撤掉一半县令,才可能真正踏上正轨。

    没想到。

    居然连一半都没有达到,各县就已经进入了状态。

    荀彧大为震惊,同样欣喜若狂:“若是按照目前的进度下去,咱们今年的农耕进度管理,必然可以超额完成。”

    “哦对了。”

    上首刘辨忽然想起了什么,急问:“按照节点计划的奖励,可全都分发下去了吗?”

    荀彧忙不迭一揖:“陛下放心,已经全部分发下去了。”

    刘辨这才安下心来,呼一口气:“这便好!朕素来赏罚分明,没完成者,固然要惩罚,可能完成,甚至提前完成者,必须要奖,不能让臣子们私下议论朕不讲信誉!”

    “哪儿能呐。”

    荀彧一路追随过来,自然明白刘辨的为人:“陛下治军严谨,从政更有办法,自从奖赏到位以后,各地县令已不在惶恐,而是干劲十足。”

    “微臣现在都开始担心,咱们的农具能否跟得上农耕进度了,若是因为器械耽误了农耕,只怕会引起各地县令的不满。”

    不同的时节,不同的任务,需要的农具不同。

    比如开荒,就需要用到铁钁(jué)来刨土,铁锸来铲土;

    而在耕种的过程中,最多要用的,便是铁锄;

    刘辨实行的是开荒、耕种并举。

    而在开荒之后,便需要播种,这样就需要更换农具,如果最新的农具没提供过来,势必会影响到各县的农耕。

    “放心吧。”

    刘辨却是极其自信地道:“公至已经制作了大量的活塞木风箱,锻铁效率大幅度增加,你们私下来沟通交流,争取重新拟定一份计划,一切当以农耕为主。”

    荀彧惊喜:“陛下竟已思虑至此?”

    刘辨简单恩了一声:“计划赶不上变化,既然如今农耕进度,比咱们预想的要好,那计划自然要发生微调,与之相关的人、机、物、料等,皆需要调整。”

    “文若啊!”

    刘辨深吸口气,又缓缓呼出:“等开荒队伍退下来,全面进入农耕阶段,便要不了那么多人,你从现在开始,便要完善水利灌溉图了。”

    言罢。

    刘辨从龙案右上角的案牍中,抽出一份帛书,递过去:“这是朕按照南阳水系分布图,初步拟定的一份水利设施布置图。”

    “你拿回去,好生研究一下,再帮朕完善整理一下,然后汇总,做一份水利灌溉进度计划表出来,咱们抽空一起商议,争取早日定下来。”

    荀彧诚惶诚恐,忙不迭接过图纸:“陛下思虑甚远,且思绪缜密,只怕微臣没什么可以补充的。”

    “当然!”

    荀彧生怕皇帝误会,赶忙言道:“微臣会仔细研究,竭尽全力查缺补漏,也会尽快完成水利灌溉进度计划表,还请陛下放心。”

    刘辨淡笑:“恩,朕岂能不相信文若,你放手去做吧。”

    荀彧应一声:“喏。”

    旋即。

    躬身离开。

    刘辨心念一动:“老师,连王佐之才的荀彧,也被联盟里的专家折服了,瞧他现在这份恭敬的模样,哪有一点王佐之才的感觉。”

    “辩爷。”

    军师联盟轻声道:“其实联盟里的专家,也挺佩服荀彧的,毕竟他们是一群人,而荀彧只是一个人,单论工作能力,荀彧绝对不差。”

    这一点,刘辨自然是清楚的:“没错!一个人操持这么大的朝廷,各个方面全都要管,荀彧的工作能力,的确毋庸置疑。”

    “等以后有机会吧。”

    刘辨深吸口气,又缓缓呼出:“一定帮荀彧分担压力,目前只能继续压榨他了,可怜的荀彧,简直比996还惨。”3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