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攻城型弩炮、移动型弩炮!袁术能扛得住?(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老管家。”

    小厮试探性问道:“咱们要出手吗?现在出手,可是比之前便宜了一多半呢。”

    邓云瞥了那小厮一眼,不屑道:“着急什么!咱们邓家既然要吃,那就要敞开肚皮吃,如此高的价格,如何敞开肚皮吃?”

    “啊?”

    小厮愣怔:“这价格还高?”

    邓云凛然淡笑:“当然!要我说,至少还得再跌一半,否则我邓云绝不出手。”

    小厮惊诧道:“再跌......跌一半?那万一阴家、冯家、来家出手,该怎么办?听说他们可是准备了不少钱呢。”

    “哼!”

    邓云不屑一顾地轻哼:“他们这帮家伙,哪个不是盯着我邓云的动作,我若不出手,他们是绝对不会出手的,手里准备那么多钱,又有何用?”

    “放心吧。”

    邓云自信满满:“一切皆在我的掌控中。”

    小厮一揖:“小人佩服,那咱们接下来,应当如何?”

    邓云思索良久,阴鸷一笑道:“听说朝廷今年亩产过两石,想来田赋的收入,已经足以弥补口赋、算赋,你速速撒出消息,就说朝廷肯定不会废除施恩令。”

    耕田价格上下起伏的直接原因,便是施恩令废除与否。

    这一点,邓云太清楚不过了,他只要能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推断,便可达到其暗中操控耕田价格的目的。

    朝廷若是不废除施恩令。

    很明显!

    耕田的价格必将再次走低,甚至腰斩,不是没有可能。

    小厮自然明白邓云此举的意义,当即点头哈腰:“老管家放心,此事交给小人,保准在半日内,让宛城遍布这则消息。”

    “恩。”

    邓云颔首点头:“别浪费时间,快去吧。”

    小厮拱手:“喏。”

    “今日估计便这样了。”

    邓云缓缓起身,正了正衣冠:“你们留在这里吧,我要回新野一趟,跟家主汇报驵会的情况,争取再要些钱,好敞开肚皮吃个够。”

    小厮亲自送出房间:“老管家放心,驵会若有情况,我等飞马也会传报。”

    “辛苦了。”

    “哪里。”

    邓云出了驵会,乘马车离开,一路直奔新野。

    此刻,新野邓家。

    八角亭。

    邓勋一边拾掇花草,一边开口询问:“朝廷的粮食收成情况,可推断出来?”

    邓同神色悠悠地点了点头:“恩,已经出来了。”

    邓勋停下,抬眸询问:“如何?”

    咕噜!

    邓同喉头滚动,强咽了口口水:“家主,平均亩产在两石两斗左右,若是再加上税粮,朝廷仅在南阳一地的收入,便足够支撑朝廷运转了。”

    “亩产真这么高?”

    邓勋一脸的不敢置信。

    毕竟,自家田亩的粮产,平均只有一石五斗,两者足足差出七斗。

    如果自家田地同样有这样的亩产,相当于收入多出一半,那可是数十万石粮草啊!

    邓勋心痛不已,彷佛痛失了几十万石粮草。

    “恩。”

    邓同肯定地点点头:“朝廷又额外修建了十二个大粮仓,其中在宛城便有两个十万石的粮仓,各自有兵马驻守,应该不似假的。”

    秦汉时期的粮仓,通常规模都在一、两万石左右,只有极个别重要的,才可能在十万石以上,比如秦朝咸阳仓,便是十万石级别。

    同时,从朝廷中枢到地方都建有储量仓库,一般地区的粮仓为万石一积,而且从职能分布上看,已经有了储备库、运转库、供应库的分工。

    而到了汉宣帝时期,又在各地增设了常平仓,其主要运用经济价值规律调节粮价,充分发挥粮食稳定市场的作用。

    朝廷既然又建了一大批粮仓,证明各地的粮仓已经填满,而在宛城建了两个十万石级别的粮仓,更加佐证了今年粮食的丰收。

    “两个十万石级别的粮仓?”

    即便是邓勋,也不由地为之愣怔。

    “恩。”

    邓同点点头,尽可能保持镇定:“一个叫宛城仓,与雒阳的京师仓意义一样,一个在堵阳附近,称之为堵阳仓,主要目的是为前线转运粮仓,乃是运转仓。”

    嘶—!

    邓勋愈加震撼。

    这证明朝廷今年极有可能发动战争。

    而对方必是豫州的袁术,亦或者是陈留的张邈。

    当然,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朝廷是真的不缺粮了。

    “这岂不是说......”

    邓勋喉头滚动,惊骇不已:“朝廷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粮食自主,无须依仗咱们南阳世家的力量,对吗?”

    “没错。”

    邓同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没有想到,陛下仅仅只用了一年,便达到了如此程度,其若是再拿下汝南,势力必将更盛。”

    南阳、汝南乃是东汉末年的两个人口大郡,以及粮产大郡,这两个郡如果全部落入朝廷手中,能发挥出怎样的作用,邓勋简直不敢想象。

    这是霸业之资啊!

    邓勋起身,洗尽手上污渍,转回座位,摆手示意邓同对面落座:“贤侄,让你调查的那些事情,可有了眉目?”

    “没有。”

    邓同倒也没有遮掩,摇了摇头:“如今朝廷的冶铸作坊进行了大的调整,不同的作坊负责不同的配件。”

    “而且多出很多咱们之前没有见过的东西,想要在数百个作坊中,找到生产加工滚珠、套环的作坊,当真是难以登天。”

    “哦?”

    邓勋细眉微蹙:“怎么变化这么大?”

    邓同轻声道:“想来这便是朝廷的防盗措施,各个作坊的冶铸水准不同,用以生产不同的零部件,而朝廷则将这些零部件统一回收,再进行拼装。”

    “如此一来,即便真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短时间内,也不会影响到高筒转车,或是其余物品的生产。”

    “恩,有道理。”

    邓勋饶有兴致地点点头:“陛下还真是奇思妙想,这等办法都想得到。”

    邓同叹口气:“是啊,小侄追查了数十个冶铸作坊,可依旧没有查到滚珠是在何处生产,家主应该清楚此事的后果,太过频繁,一旦暴露马脚,只怕会连累到邓家。”

    “所以......”

    不等邓同说完,邓勋摆手打断:“我明白,你不必再言。”

    邓同拱手:“实在抱歉,是小侄辜负了家主的期望。”

    “没关系。”

    邓勋却是没有责怪邓同的意思:“从今以后,这件事你不必追查了。”

    邓同皱眉:“哦?家主这是何意?”

    邓勋淡笑:“忘记告诉你,咱们邓家的匠人,已经把高筒转车临摹出来了。”

    “啊?”

    邓同顿时一愣:“这......这怎么可能?难不成,他们已经攻克了滚珠技艺的难关?”

    邓勋摇摇头:“没有!”

    “那怎么......”

    “是这样的。”

    邓勋解释道:“咱们邓家的匠人发现,只要将高筒转车缩小一号,其轴承部分以木代替,同样可以正常使用。”

    “只不过......”

    邓勋略显遗憾地道:“这效率上有些差距而已。”

    高筒转车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虽然距离汉代有个几百年的差距,但如今轮廓已经有了,邓家照猫画虎,有迹可循,将其造出来,倒也不是难事。

    邓同恍然大悟:“没错,只要将转车的骨架缩小,或者减少一部分木筒,对于轴承的压力势必会减少,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很简单。”

    邓勋捻须解释道:“咱们全都被朝廷的高筒转车蒙蔽了眼睛,只知道跟着朝廷走,却没有想过造属于自己的水车。”

    “这辆高筒转车虽然相对比较小,但改变河流的运转方向足矣,再配合上水渠,汲水翻车的运送,咱们邓氏的水田,同样可以多出十余万亩。”

    “虽然远不如朝廷的灌溉范围大,但能多出十余万亩水田,亩产增加个一成,还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的。”

    邓同一脸的难以置信:“咱们邓氏的匠人立功了。”

    邓勋淡笑:“虽然不及朝廷的高筒转车,但明年咱们至少有底气了。”

    “没错。”

    邓同轻松下来,如释重负:“即便朝廷明年依旧不废除施恩令,但凭这一点,咱们邓家的佃户便可以保存下来。”

    “家主。”

    言至于此,邓同欠身拱手:“小侄建议,咱们应该尽早开始准备,如此一来,可以令邓家佃户安心,咱们与朝廷的配置,一般无二。”

    自从朝廷粮食亩产过两石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南阳的百姓彻底沸腾了,既然大家都是在耕田,为何不去亩产多的地方吗?

    虽然,朝廷的田赋相对较多,但一来亩产高,二来还有新式农具发放,三来还能减少口赋、算赋,总体算下来,依旧是朝廷田亩比较划算。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那些没有耕种公田的百姓,此事早一个个眼红上了,纷纷开始打听,明年是否还会有今年这般政策,甚至有不少百姓,堵在县衙门口询问。

    南阳农民的心,彻底被搅乱了!

    可是......

    “不必!”

    邓勋毫不犹豫地拒绝,唇角绽出一抹淡淡的阴鸷:“咱们如果将高筒转车立起来,岂不告诉阴家、来家,高筒转车是可以复制的吗?”

    “我邓家辛苦研制出来的东西,又岂能让阴家、来家跟着占便宜,让他们继续打朝廷冶铸作坊的注意吧。”

    “哼!”

    邓勋怒哼一声,眉目中遮掩不住的狞色:“这一次,我倒是要瞧瞧,阴禄这老家伙,又拿什么跟我邓家争。”

    “贤侄。”邓勋扭头招呼一声。

    “在。”邓同拱手。

    “你虽然不必再追查,但该有的动作还要有,如今南阳邓家可是南阳世家之风向,你若是忽然没了动静,一定会引起他们的怀疑。”

    “小侄明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