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珍贵的一幕(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别看地方寒酸,但是在场的却都是大人物,起码在级别上来说,那肯定够看,连部里的大领导都亲自到场。

    除了相关的领导,还来了几家报社的记者,其中赫然就有人民报纸的记者在内。

    李卫国还是有点低估了这件事的影响力,一百万啊,八十年代初的一百万,那真相当于放了个大卫星。

    而且田大贵的身份比较特殊,正赶上两国邦交处于蜜月期,当然要大肆宣传。

    田大贵今天也格外地意气风发,和李卫国抬着特意要求人民银行制作的大支票,郑重地移交给这边的领导。

    咔嚓咔嚓,照相机也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幕。

    在热烈的掌声中,捐赠仪式很快结束,接下来,就在这简陋的办公室里,田大贵和李卫国,接受了记者们的采访。

    李卫国也没多说,把风头都让给大贵叔,他只是和记者们暗示了一下,在报纸上介绍田大贵的身份的时候,最好提一下,这位田先生是白山雪饼厂的代表,生产销售雪饼的。

    就算记者见多识广,也不知道雪饼是啥玩意,因为在这个时代,国内根本就没有这种食品。

    出于刨根问底的职业精神,一位记者就特意询问了一下雪饼的情况。

    李卫国当然早有准备,拿出一个背包,从里面取出来几袋雪饼,邀请记者品尝。

    在嘎吱嘎吱的声响中,记者们都一脸满足,连连点头:好吃,真好吃。

    另一位记者忍不住问道:“这么好吃的食品,怎么在商店里看不到?”

    李卫国微微一笑:“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是出口日韩等国,不过为了满足国内的消费者,我们马上会有一批产品,要出口转内销,相信到时候就可以在商店里看到雪饼的身影。”

    这年头,出口转内销是可时髦的词儿,在民众的认知中,能够出口卖给老外的,那肯定是好东西。

    在不知不觉中,这些尚且心思朴实的记者,就被李卫国套路了,不过看他们的表情,好像还挺高兴。

    接受完采访,李卫国和田大贵在众位领导的陪同下,共进午餐。

    吃饭的时候,巴老透露说:文学奖的奖金,暂定为五万元。

    这个已经不低了,比原来预想的要增加十多倍,最初他们计划的是每部作品三千元的奖金。

    田大贵虽然觉得还是有点不够劲儿,不过李卫国已经叮嘱过,他也就没再跟着瞎参谋。

    巴老处理完这边的事情,还要回沪上,他主要是生活在那边,还热情地邀请田大贵和李卫国去沪上的时候,一定要去他家里做客。

    想不到,田大贵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现在竟然混进了文学圈,还是最顶级的,你就说跟谁说理去吧。

    第二天,捐款的消息就上了人民报纸,还是头版头条,除了热情洋溢的文字之外,还配了一张照片,是一脸憨厚的田大贵,抱着大幅的支票,赠送给领导的画面。

    至于李卫国,根本没露脸,可能是由于拍摄角度的原因。

    他本来也不乐意出风头,正好合了他的心意。

    这条新闻带来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巨大的,普通百姓都津津乐道,因为一百万对大家来说,实在有点遥不可及。

    那些致力于文学的人,则备受鼓舞,又增添了几分创作的动力,凭着自己的本事赚稿费,不磕碜。

    还有一些人,则从这件事情,看到了另外一个层面的东西。

    比如说报纸上提到的“雪饼”,就引发了民众的热议。

    大家都很好奇,这雪饼到底是什么东西,能叫那位捐款的狗大户赚那么多钱。

    专门还有一家小报儿,拿田大贵的雪饼做文章,而且在某人的授意下,还写得非常详尽。

    比如说生产的雪饼主要出口,为什么能出口呢,主要是原料好,其中添加了一种名为知青稻的稻米,这种稻米出口的价格就是每斤两元钱。

    一时间,民众对雪饼这种食品都充满了幻想和期待。

    李卫国折腾了几天,捐款的事情终于告一段落。

    期间,他往雪饼厂打了几次电话,徐明亮已经派出十几名业务员,带着雪饼的样品,前往各大城市,开始联系销路。

    相信有李卫国帮着打下的良好基础,雪饼可以顺利进入到那些国营商店之中。

    要不说田大贵的这一百万不白花呢,就相当于办了一张入门证。

    李卫国也终于可以轻松一下,筹备自己店铺开业的事情。

    经营许可方面,葛卫平已经都跑好了,那二爷还找自己的老伙计,制作了一块古香古色的牌匾,题为:藏宝阁。

    这名字是李卫国取的,还被那二爷笑话了好长一阵:就这也敢叫藏宝阁?

    或许在普通人眼里,这些金银宝石珊瑚翡翠之类,确实可以称之为宝贝。

    但是在那二爷眼里,这些东西,档次太低,像是什么名家字画,五大窑的瓷器,这些才够得上珍宝。

    李卫国也不生气,直接把一个背包扔给那二爷:“您老以后相中啥东西,直接就买回来好啦,荣宝斋,首都画店,还有各处的信托商店,没事您就多逛逛,对了,还有友谊商店。”

    那二爷白了他一眼:“还友谊商店呢,我进得去嘛。”

    现在的友谊商店主要顾客是外宾,还没有对普通市民开放。

    李卫国也不搭腔,只是指了指背包。

    那二爷索性就打开来,然后狭长的眼睛也一下子瞪得溜圆,好家伙,里面全是一扎一扎的钞票。

    不光是大团结,还有几沓外汇券,面值都是一百元的。

    “嘿嘿,二爷,有外汇券,您还怕进不去友谊商店?”这回轮到李卫国嘚瑟了。

    他就是个外行,自己可没时间去淘宝,更没那个眼光,索性就把这件事委托给那二爷。

    “不行不行。”那二爷怀里的背包仿佛变成烫手的山芋,火烧火燎地扔到桌子上,“你小子没安好心,这么多钱,我老头子的命还不得卖给你?”

    李卫国也直摇头:“原来二爷你也是个没胆的,有钱都不敢花。”

    那二爷冷静了一会儿,瞧着桌上的钱兜子,想到可以换回来那些心仪已久的宝贝,他终于又忍不住动心,琢磨了一阵,这才开口:“一人为私,两人为公,这样吧,钱呢,叫葛丫头保管,我需要的时候,收支都走账。”

    他觉得,还是把葛卫红拉上比较保险,钱财的事,万万含糊不得。

    “您随意。”李卫国刚才就是想打击一下这老头儿的气焰,现在看到那二爷就范,他也就不管了。

    第二天,藏宝阁正式开业,就是在门口放了一挂鞭炮,就算开张了。

    也没人来道贺,就是街道办的赵洪源主任,过来跟着捧个人场。

    也有一些街坊邻居进店转了一圈,一楼摆着柜台,里面分门别类,放着各种饰品,瞧着倒是不错,再看看价格,大伙只能摇头离开:真买不起啊。

    结果一天下来,愣是没开张,把葛卫平两口子都着急坏了,嘴唇子都要起大泡。

    还得李卫国安慰他们:“别急,咱们这行当,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那二爷也点点头,认可了李卫国的说法。

    吃晚饭的时候,大伙都难得聚齐,葛卫红叽叽喳喳地说起一件事:电视台要办春节大联欢,还去他们团里选节目了呢。

    最厉害的就是中央乐团的那位李老师了,听说要在晚会上唱七首歌,好家伙,都赶上个人演唱会了。

    李卫国这才想起来:八三年,第一届春晚也要开始了。

    瞧着葛卫红一脸羡慕,估摸着也想参加春晚。

    想想也是,能在春晚的舞台上唱一首歌,那绝对是一曲成名。

    不过葛卫红现在差得有点远,她顶多也就算是崭露头角,距离成名成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卫红,你那首采蘑菇的歌,俺觉得挺好听啊,能不能上场?”田大贵忽然开口问道。

    葛卫红眨眨大眼睛:“团里没向上推荐。”

    老田立刻开始鸣不平:“那咋还有一个人唱好几首歌的呢,不是多吃多占嘛,凭啥咱们卫红不能上去采蘑菇?”

    “不行不行,我比那些老师可差远了。”葛卫红使劲摆着小手,不过李卫国从她的眼睛里,还是看到一丝不安。

    李卫国就乐:“大贵叔,那你去替卫红讨个公道,要不捐钱帮他们办晚会呗。”

    老田逛逛大眼珠子,然后俩手一摊:“俺现在可没钱了。”

    桌上几个人大笑,那二爷阴阳怪气地朝李卫国说道:“国子,你小子有钱,咋不把葛丫头推上去,我年轻的时候,可没少捧角儿。”

    李卫国摇摇头:“真以为人家春晚是你想上就能上的啊?”

    “算了,我目前主要还是在学习阶段,不过我会努力的,早晚有一天能登上春晚的舞台。”葛卫红也不想李卫国为难。

    可没想到,李卫国却有不同意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