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顶梁柱子支起来(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sp;  等到硝烟散尽,翠花婶子笑容满面地出现在大门口,乐乐呵呵地跟大伙打招呼。

    她身后还跟着俩姑娘,一个十二三岁,一个才六七岁的样子,都是她闺女。

    至于当家的,前两年有病过世了。

    “高知青,快叫娘。”赵二两轻轻推了高大林一把。

    高大林有点扭捏地深鞠一躬:“娘。”

    “嗳!”翠花婶子不由得眉开眼笑,掏出一张大团结,塞进高大林手里,这是改口钱。

    “上门女婿进家门,顶梁柱子支起来。”

    赵二两嘴里念叨着喜嗑,人们簇拥着高大林,进到院里。wap..com

    人有点多,当然得分期分批进屋,倒是那些女知青,全都先挤进屋里。

    李卫国就站在窗台那,脑袋伸进去瞧。

    只见新娘子小芳,羞答答地坐在炕上,红袄绿裤,还真鲜艳。

    “看新娘子,看新娘子!”小娃子们也把窗户趴满了,然后炕上的小芳就美滋滋地扔出来几块糖,娃子们又是一通疯抢。

    这年头,也就过年的时候能吃到糖。

    “哇,新娘子好漂亮!”葛卫红进屋就开嚷。

    窗外的李卫国乐呵呵地说了一句:“全天下的新娘子都漂亮,不是因为美丽,而是因为幸福。”

    这句话显然是得到所有女性的认同,都跟着一起点头。

    就连吴小玉,都捏着辫稍:李卫国虽然不怎么爱学习,不过有时候说话好像还挺有哲理的。

    这时候,高大林也进屋了,赵二两主持婚礼,先是叫老村长宣布一对新人结成革命伴侣,大致就相当于证婚人吧。

    然后是交换礼物,小芳羞答答地拿出来一块机械表,引来村民一阵惊呼。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被称之为“三转”,城里还行,普及率比较高,农村就差多了,整个大馒头屯,也没几个人腕子上戴手表的。

    “翠花妹子还真舍得下本儿,新郎啥礼物,别配不上!”赵广定吆喝一声,开始起哄。

    毕竟是一个村的,所以他心里还是向着本村人。

    其他村民,也大多是这个心思,于是纷纷起哄。

    一块手表,一百多块呢,农村人得攒好几年,这个结婚礼物,确实很贵重。

    赵大江也大模大样地坐在炕沿上:“必须先过娘舅这一关,礼物要是不行,那就是瞧不起俺家小芳,你就没资格进这个家门!”

    这话说得有点不讨喜,好亲戚都结成了,你还站出来推横车,这不是瞧不出眉眼高低嘛。

    赵二两也知道知青手里都没钱,而且婚事办得比较急,新郎家里也没工夫汇钱,于是连忙站出来打圆场:“不管送啥都是心意,他二舅你可不许挑眼。”

    赵大江哼哼两声:“那可不行,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城里人瞧不起咱们农村人上赶子把姑娘嫁过去呢,那以后还不得受气?”

    他这么一说,连赵翠花都有点下不来台,略有些为难地望着新姑爷。

    她当然也清楚高大林那边的情况,肯定拿不出像样的礼物,赵翠花心里,也不禁埋怨赵大江多事。

    高大林则深吸一口气,然后从兜里掏出个小手绢包,递到小芳手上。

    小芳知道高大林的情况,这姑娘还是挺贴心的,连忙就把手绢包往兜里揣,生怕礼物太轻,高大林没面子。

    可是赵大江不答应啊:“小芳,打开瞧瞧,打开打开!”

    这手绢包瘪瘪的,估计里边也没啥东西。

    周围也有村民跟着起哄,赵大江的媳妇儿就来到小芳身旁,一把抢过手绢包打开,嘴里还笑嘻嘻地说着:“俺瞧瞧是啥稀罕玩意,城里的知青,可不许拿不值钱的东西,就把俺们村里姑娘糊弄到手。”

    赵大江媳妇赌气回娘家住了几天,就又回来了,她一边说一边打开手绢包,然后瞧了一眼。

    啊!

    赵大江媳妇忍不住失声惊呼起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