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一个恰当的词儿:低调(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不少。

    李卫国笑呵呵地拍拍李小梅头上的绒球帽子:“这是我小妹,小梅,这是你王军哥,这是张星哥。”

    李小梅又脆生生地叫人,然后说道:“张星哥我见过,那天还把长头发的坏人打跑了呢。”

    张星感觉这才转回来面子,摸摸兜,有点不好意思:“来的时候也没准备,没给小妹买糖,下次,下次一定。”

    小当家晃晃脑袋,头上的绒球也跟着一起晃,然后乐颠颠地去仓房,收了半簸箕炒好的大榛子。

    等进了屋,李卫国把大姐介绍给王军他们,李金梅就热情地给他们倒水,还特意从柜子里拿出一盒过滤嘴,招待他们。

    给王军和张星的感觉,李卫国的家里,瞧不出多有钱,但是很温暖。

    多少知道一点内情的两个人,不免对李卫国更加钦佩,感觉好厉害的样子,又不知道如何来形容。

    或许几十年后,他们能找到一个恰当的词儿:低调。

    大伙坐在炕上闲聊,王军说说那边的情况,厂房已经找好了,就在县城北门外的木材公司院里,划出来一半,面积有两万多平。

    那里正好守在公路边上,而且有现成的大库房,以前是存放木料的,可以改造成车间。

    而且这地方够大,足够扩建新厂房和车间,这两天,已经开始动工打地基。

    县里对这笔投资确实非常支持,将近三十亩的土地,愣是一分钱都没收。

    这就是外资的好处了,政策上有优待。

    如果是李卫国拿着这笔钱去办厂,同不同意且先两说,首先你就甭想弄这么大一块地盘。

    另外在建筑材料等方面,也都十分支持,在这个计划经济的时代,想弄点红砖水泥之类,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对于这种情况,李卫国当然满意,看来把大贵叔推上前台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几人正聊着呢,田大贵就晃晃悠悠地进来,他今天也高兴,多喝了几盅。

    李金梅又给他倒了一杯茶,赶紧叫田大贵先醒醒酒,一会儿还得回县里呢。

    田大贵还把王军和张星夸了一通,说白了,他就是个摆设,负责谋划的是李卫国,负责干活的就是这哥俩。

    聊着聊着,就说到待遇方面,田大贵也没那么多心机,就当面锣对面鼓的,询问李卫国的意见。

    搞得王军连连摆手:“田总,李哥,我们不要钱,能用我们帮忙,就是瞧得起我们哥俩啦!”

    这会儿的人,大多一脸抹不开肉,眼下还是个耻于谈钱的年代。

    李卫国却不在意:“没啥,亲兄弟还明算账呢,你们不吃不喝啊,再说了,家里也需要花销。”

    “对,是这个理儿!”田大贵使劲一拍大腿。

    李卫国继续说道:“厂子的框架,也要尽快搭建起来,起码会计、现金员这些,都少不了。”

    “等到时候,我再拿出来一个正式的工资分配方案,眼下就先这么简单定一下,军子和小星,你们俩每月的工资是五十块钱,你们领的那些人,暂时每月三十,等挑出来有能力的,以后再提高待遇。”

    五十块?!

    王军和张星两个都不由得瞪大眼睛,他们真的被吓到了:就算是工厂里面那些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一个月的工资都不一定有这个多。

    像是那些头一年上班的青工,一个月工资才十八块五。

    他们俩小跑腿的,何德何能,敢赚五十块?

    张星的娃娃脸都涨得通红,一个劲摇手:“李哥,不行不行,我可不能拿这么多。”

    李卫国笑着摇摇头:“多吗,别忘了,我们是外资工厂,待遇当然要高一些。”

    他知道,以后工厂还需要不少人干活呢,尤其是需要一些懂技术的,不然的话,机器出现故障都没人修。

    这些工人从哪来,最好就是从县城里面招,招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可以是退休的,也可以是提前退休的。

    这个年代,在工厂上班的工人,有一项很特殊的待遇,那就是“接班”。

    可以叫家里的一名子女顶替自己,去工厂上班,而且还是正式工。

    要不怎么工人吃香呢,这就相当于祖传的铁饭碗。

    不过只能一个顶一个,所以家里孩子比较多的就发愁了。

    李卫国就是要打个样儿,叫县城的人知道罐头厂的待遇高,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架子搭建起来。

    事情就这么说定了,田大贵对这些事情,一概不懂,李卫国说多少,那就是多少。

    在离开李卫国家的时候,王军和张星的眼神都更加明亮,闪烁着一种以前从来未曾有过的光芒。

    等李卫国去水库那边的时候,发现马架子前面挑着电灯泡,一大帮人正聚在那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