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妥妥的万元户(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有两麻袋冻鱼,是李卫国专门给敬老院的老老小小留的,需要她送过去。

    郑先农陪着王燕一起去,剩下高大林和王军两个,则一左一右,跟在李卫国身后,就跟哼哈二将似的。

    “我一个大活人还能丢了啊。”李卫国也拿他们没办法。

    “嘿嘿,我们主要是怕钱丢喽。”高大林笑嘻嘻地说着。

    李卫国也就不再管他们,他也有正事去办,于是领着两个人去了厂子附近的一个邮电所。

    到了办理汇款的柜台前,李卫国要了一张汇款单,填写起来。

    这年头,想要异地汇款,只能来邮电局办理。

    填完之后,取出两沓大团结,交给营业员。

    营业员也不由得愣了一下,这么大额度的汇款,他也不常见,一般来说,几百块钱就是大份儿了。

    想不到这个年轻人还真不一般,直接就汇款两千元,于是营业员又提醒了一句:“同志,你确定没搞错吧?”

    李卫国笑吟吟地点点头,营业员打量一下这个年轻人,见他目光清澈,也就没再说什么,指了指汇款单的一角:

    “在这里盖上汇款人的名章,吴小玉是吧。”

    李卫国这才想起来:这年头汇款,都需要用到手戳,签名可不好使。

    他自己现在还没手戳呢,上哪找吴小玉的手戳去。

    就算现在去找刻印章的也不行,这年头还没有私人刻章的个体户,没有介绍信,人家可不给你刻手戳。

    “同志,你等一下,我手戳没带。”李卫国只能先把钱拿回来,重新装回包里。

    出门找了个商店,买了一块橡皮,一把小刀,没法子,只能先用这个对付一下。

    李卫国没刻过印章,但是在过年的时候,刻过挂钱,所以还算有点基本功。

    就是刻章的时候,上面的字都得是反的,有点别扭。

    花了半个小时,总算是刻一个临时的手戳,回到邮电所,好歹算是糊弄过去,营业员瞧了瞧,眉头皱皱,不过也没说啥。

    这年头,有些规定还是比较死板的。

    没错,李卫国就是用吴小玉的名义,给她家里汇去两千块钱。

    他也想直接把钱给吴小玉,叫她去公社邮电局汇款,不过凭着李卫国的直觉,这丫头肯定不会要他的钱,还是这么大一笔钱,所以干脆来个先斩后奏。

    到时候再叫吴小玉给家里写一封信,叫她母亲拿着这笔钱,购买一些东西,趁着年前去走动走动,也能尽快叫吴小玉的父亲恢复自由。

    把收据装进兜里,李卫国这才出了邮电局,只见高大林和王军两个人,闲着没事,正在那翻看集邮册。

    集邮在这两年渐渐形成一股风潮,不少人都喜欢把邮票收集起来,这个年代城里的年轻人,有一多半都曾经拥有过自己的集邮册。

    看到这个,李卫国猛然想起来,再过几个月,等到猴年来临之际,就会发行一张在后来鼎鼎大名的邮票,那就是猴票。

    从发行时的八分钱一张,到几十年后价值几千元乃是上万元,可谓邮票中的传奇。

    李卫国心里暗暗记下这件事,到时候买一版留着也不错,他还真不指望这个发财,就是做个时代的纪念。

    等他叫上两个人离开邮电所,回到招待所的时候,王燕和郑先农也回来了。

    李卫国瞧着王燕脸上依旧带着几分激动和兴奋,想必是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和弟弟妹妹带回去那么多鱼,好好地改善伙食,所以心里高兴。

    这种事情,李卫国当然不会反对,甚至还会大力支持。

    像王燕这样懂得感恩的人,值得尊敬。

    接下来,李卫国他们要去滨城,王燕和郑先农就只能坐火车回县里了。

    李卫国把村里人卖猪肉和小鸡的钱,都交给王燕,叫她先带回去,然后叫大姐李金梅,分发下去。

    他最了解乡亲们了,心里都惦记着这俩钱儿呢。

    另外李卫国还托王燕他们把李丹凤送的那些吃的捎回去,他去滨城,还指不定需要多久呢。

    事实和李卫国预料的也差不多,他们到了滨城,跟田大贵汇合,然后又等了十多天,这才算是把设备装上火车,运到松江。

    没法子,现在的车皮实在太紧张,这还是看在田大贵是外商的身份,加急加快处理,不然的话,等几个月都有可能。

    等他们开车回到县里的时候,元旦都过了,时间已经来到一九八零年。

    他们开车回来的,估计货物还得晚几天,李卫国把车开进野菜厂,田大贵第一个冲下车,嘴里还嚷嚷着:“哎呀妈呀,总算是回来啦,整得俺现在都一身海蛎子味儿。”

    然后就看到娃娃脸的张星从屋里跑出来,田大贵就又叫唤:“小星,叫厨房那边整点好吃的,天天吃咸鱼饼子,俺都差点变成咸鱼。”

    “大贵叔回来啦。”张星匆匆跟田大贵打个招呼,就跑到李卫国跟前,“李哥,你老妹住院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