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这,这样不好吧?(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家长,还是要分清的。

    营业员先开了两张都是两千元的活期存折,李卫国检查一下,然后就发现一个问题:存折记录数额的那些小格子,只有千百十元角分这六个格子。

    李卫国脑子里面冒出一个疑问:万呢,如果要存入超过一万元的咋整?

    估计那样的话,就只能多开几个存折了。

    这种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该很快就会改变。

    这个年代还是太穷,所以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

    都办完之后,李卫国又把三个存折都放回包里,等回家再给大姐好了,免得她紧张。

    临走的时候,李卫国还朝那个想要插队的中年人笑笑:“同志,这回轮到你了。”

    那个中年人早就没了脾气:他属于过路财神,钱都是公家的;而人家的钱,都是自己的。

    姐俩出了银行,李金梅还要去百货商店,准备给二弟李卫军买一块手表。

    当大姐的就是心细,家里五个人,小当家太小,暂时没她啥事,剩下的三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手表,只有大军的手腕上,还是光溜溜的。

    不过他们这边,现在购买手表还得凭票,一般的单位职工,都发手表票,只是他们农民没地方淘弄。

    没法子,李卫国就在百货商店门口踅摸票贩子,好歹算是弄了两张手表票。

    没错,是两张,一开始李卫国还有点奇怪:大姐要两张票干嘛?

    等到在出售手表的柜台前,看到大姐挑选了一男一女两个款式的手表之后,李卫国也不觉面露笑意。

    干得漂亮!

    李金梅难得来县城一趟,又买了几块布料,再过一个多月就过年了,当然要给家里人准备一身新衣服。

    等姐俩回到家的时候,天都已经黑了,李玉梅把他们迎进屋:“再不回来,二哥就要去找你们啦。”

    李卫军早就张罗着要去的,不过被李玉梅给拦住了,这丫头对自己的三哥,十分有信心。

    李金梅则脱了外衣之后,把两块手表递给李卫军。

    明显看到,李卫军愣了一下,然后也激动起来,谁不希望自己手腕上戴上一块明晃晃的手表啊。

    李金梅亲手帮弟弟把手表戴上,喜滋滋地拍拍李卫军的胳膊:“这才像样嘛。”

    “姐,手表挺贵的。”李卫军也抬起手腕看看时间,下午五点整。

    李金梅把另一块女士坤表也塞进他手中,这下可把李卫军给搞蒙了,诧异地望着大姐:“这,这……”

    旁边的李玉梅嘻嘻两声:“二哥,这是叫你送人的。”

    “送谁呀?”李卫军还晕着呢。

    “送给该送的人呗。”李玉梅调皮地朝二哥眨眨眼睛。

    然后李卫军的脸,就唰的一下红了:“这,这样不好吧?”

    李卫国也笑了:“二哥,你一个男同志,可得主动点。”

    这一下把李卫军说的,脸更红了,不过心里却满是甜蜜。

    这个时候,小当家不干了:“你们都戴手表啦,就剩下我没有,哼!”

    “没事,三哥再给你画一个。”李卫国最会对付小妹了。

    李小梅点点头:“那得画个大的!”

    一大家子,全都笑了起来。

    吃过饭,李金梅又跟着李卫国去了一趟水库这边,亲眼瞧瞧鸡窝里面的那些小鸡,看到再没有打蔫的,这才彻底放心。

    至于村子里,则是损失惨重,大多数人家的小鸡都是连窝端。

    王队长家还剩一只,不过是个大公鸡,气得他磨刀要杀鸡吃肉:母鸡都没了,要公鸡干啥?

    结果被队长婶子给拦住:来年还得再养鸡崽子呢,再说了,留着打鸣也好。

    李金梅的鸡场这边,也宰了十几只小公鸡,剩下的留着做种。

    还真按照李卫国的说法,一只都没卖,都留着自个家吃。

    杀鸡的当天,就炖上两只,把知青们还有村里比较亲近的人请来,摆了两桌。

    两只白条鸡,再加上十几只小鸡的鸡血和鸡心鸡肝啥的,都一起炖了,里面加上土豆干和粉条,炖得油汪汪的。

    这边冬天没有鲜菜,所以在秋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晒了不少干菜,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土豆干。

    先把土豆整个烀熟,然后扒皮儿,切成薄厚适中的土豆片,码到帘子上晒干。

    晒完的土豆干,色泽金黄,吃的时候用水泡一泡,用来炖鸡炖大鹅,非常好吃。

    李小梅也终于可以开荤,美滋滋地啃着鸡腿。

    不过小丫头也没忘功劳最大的赵老板子,是老板叔开四轮子,把她送到县里医院的。

    所以她特意给赵老板子夹了两根鸡爪子,老板叔最爱啃这个,一根鸡爪子,就能喝二两酒。

    小当家也挺好奇的,也夹了根鸡爪子要尝尝,然后被大姐给没收:“小孩儿不能吃鸡爪子,写字跟鸡刨似的。”

    那可不行,小当家是个爱学习的孩子,说啥也不能啃鸡爪子。

    赵广定一听,立刻把碗递过来:“鸡爪子给俺,俺不怕写字难看。”

    王大拿就忍不住揭老底:“你那是根本就不会写字好不好。”

    这老哥俩又掐上了,大伙嘻嘻哈哈听个乐子。

    在当时的农村,还真有不少类似的说法,都挺有意思的。

    比如说,不能捅小燕窝,那样会瞎眼睛。

    类似这样的,其实就是一种最朴素的保护意识。

    还有最多的就是告诉小孩子不能吃这吃那的,什么吃猪尾巴就怕后,不敢走夜路;吃鸡脑袋结婚的时候下雨之类。

    有的有些道理,比如年头太多的鸡头,可能含有的毒素比较多,所以才有十年鸡头赛砒霜的说法。

    有些就纯粹是东西太少,编瞎话不许小孩跟着抢了。就像是猪尾巴,就那么一小根,大人正好下酒,就别给娃子吃了。

    炕上一桌,多数是村里人,老村长王队长,还有王大拿和赵广定等人,由李卫国陪着。

    地上一桌都是年轻人,李金梅在这边照应着。

    正是猫冬儿的季节,都没啥大事,最适合大伙聚聚,喝点小酒。

    等吃完了,撤去碗筷,又倒上茶水,众人开始唠家常。

    李金梅一边给大伙倒茶水,一边拿眼睛望了老村长好几回。

    这时候,就该老村长上阵了,他今天除了喝酒,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呢。

    于是在抿了一口茶水之后,老村长就开了腔:“燕子啊,过来过来,咱们爷俩唠唠嗑。”

    王燕也帮着刷完碗,正坐在北炕纳鞋底呢,便听话地坐到南炕的炕沿上。

    “燕子啊,你是咱们知青点的点长,觉得咱们大馒头屯咋样?”老村长打开话匣子。

    王燕点点头:“挺好的,乡亲们都挺照顾我们知青,特别是我们刚来的时候,给大伙都添了不少麻烦。”

    这话是真心话,也有别的知青点的知青,来他们这边串点儿,说起来过得更艰苦,而且还跟村民产生不少矛盾。

    而大馒头屯这边,有老村长和王队长这两位压阵,还算不错。

    尤其是最近这几个月,知青们和李卫国一家接触密切,彼此关照,相处得很好。

    老村长也感觉挺满意:“燕子啊,你们知青也确实挺不容易的,城里长大的娃,来到农村,吃了不少苦。”

    “国子回来,也找我聊过,燕子你是个好孩子,要强,不忘本。”

    王燕都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她感觉今天的老村长有点怪怪的,反正和平时不大一样,难道是有什么事?

    她正琢磨着呢,就听老村长的声音再次传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