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都反了天了?(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你们需要多少,要是太多的话,就得等几天,存了一批鸡蛋,都被春城的朋友给拉走了。

    李卫国把情况一说,李大勐也干脆:“那就在国子哥你这待两天,正好我们去鹿场那,先熟悉熟悉。”

    既然准备搞养殖,李卫国这又搞得这么好,这哥俩当然也要取取经。

    于是李卫国就领着他们去鹿场转转,包括饲料、棚舍、以及日常的管理等等,几天时间就能熟悉。

    山坡向阳的地方,已经有青草冒头,赵广定就在那边放牧呢。

    李卫国他们熘达过去,赵广定一瞧见李大勐就乐了:“勐子,你们又给俺们送香獐子来啦,这回是公的母的?”

    哪有那么容易啊,李大勐上次回去之后,又去山里转了几次,都空手而归。

    等李卫国说明来意之后,赵广定嘴里忍不住都囔:“还是太少啊,要是能达到百八十头就好啦。”

    这老小子还真够贪心的,哪有那么容易啊。

    金铁柱则查看一下鹿群:“鹿茸都开始分杠了,国子,你们准备割几茬?”

    梅花鹿刚长出来的鹿茸,毛茸茸的,非常漂亮,对着阳光看,粉嫩的鹿茸里面,还能看到密布的血管。

    梅花鹿的鹿角,从出生第二年起,一年多长出来一个杈儿,当地人也叫杠儿。

    等到五龄之后,分出来四个杈,一般就不再继续分杈了。

    “割一茬就得了,割太多的话,这些梅花鹿也受不了。”李卫国乐呵呵地说道。

    鹿茸是梅花鹿精血汇聚,所以过犹不及,李卫国又不是做一锤子买卖。

    一般养殖梅花鹿,都是割两茬,头茬茸最好,二茬茸在品质上就要差一些。

    他们这边割茸的时间不早不晚,一般是在五月中旬左右,这个跟各地的气候有关,冷的地方,还有到六月份才割头茬茸的呢。

    像普通的梅花鹿,都是二杠茸最好,三岔茸稍次之。

    “国子,等割茸的时候千万叫俺一声,俺接点茸血泡酒。”金铁柱瞧着梅花鹿头上的鹿茸,也稀罕八叉的。

    李卫国点点头,现在是四月中旬,大概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能割茸。

    现在养殖业刚刚起步,李卫国也没指望一下子就能赚多少钱,只要不赔钱,等到规模慢慢变大,未来可期。….其实就像麝香这类中药,只要方法得当,完全可以存放几十年,到那时候出手,价格就不知道翻多少倍。

    不过李卫国也不准备囤货,有了收益,大伙的干劲也更足不是。

    几个人凑在一起聊了一阵,赵广定想一口吃个胖子,总埋怨现在的梅花鹿和香獐子数量太少。

    李大勐他们也想搞养殖,当然也希望能迅速壮大种群,聊着聊着,李大勐忽然砸了一下拳头:“有招了!”

    “啥法子?”赵广定急火火地问道。

    李大勐兴冲冲地说道:“俺大爷家在龙江省那边,俺十岁的时候,俺爹领着俺去过一趟,那边是小兴安岭,也产棒槌,山林里面的野牲口,比咱们这边还多呢!”

    赵广定一拍大腿:“勐子,那你啥时候去那边瞧瞧,没准能多弄回来点呢!”

    李卫国也点点头,引进也是迟早的事,因为发展几年之后,就会面临这些野牲口近亲繁殖的问题。

    “行,都快十多年没看到俺大爷了。”李大勐也觉得有门儿。

    这年头出门太不方便,有些亲戚,几十年见不着面都是常事,只能靠书信往来。

    于是几人赶着鹿群回到鹿场,正好看到郑先农从大棚钻出来,跟李大勐他们打个招呼。

    说着说着,就说起来郑先农明天要去延边,金铁柱就乐了:“俺老家就是那边的,还不少亲戚呢。”

    大伙这才想起来,这位金铁柱也是鲜族人。

    “金大哥,你要是有时间的话,就领着郑大哥去一趟咋样?”李卫国觉得,有熟人带着,事情能更好办一些。

    金铁柱也很是爽快地答应下来,他平时主要靠打猎,也不怎么在生产队干活,比较自在。

    把鹿场这边的活计忙完,大伙就一起回李卫国家吃饭,连同建筑队的栾大海他们,正好一大桌子。

    晚上这顿饭有酒,大伙都喝点解解乏,栾大海酒量也不错,一斤开外,就跟金铁柱喝上了。

    结果每个人喝了一斤半,栾大海实在不行了,而金铁柱却跟没事人似的,这酒量,也真是没谁了。

    其实鲜族男人是比较幸福的,家里的活计,大多是妇女干。

    男人们大多是吃饱喝足之后,跳跳民族舞,唱唱阿里郎。

    第二天,郑先农和金铁柱出发,前往延边;李大勐又等了两天,这才拉着鸡蛋回家。

    临走的时候,李卫国往他兜里揣了一百块钱,作为去龙江的盘缠。

    “国子哥,俺咋能拿你钱呢!”李大勐急赤白脸起来。

    李卫国拍拍他的肩膀:“你这是属于公出,当然报销差旅费,把罐头厂的电话记住,有啥情况,打电话再沟通。”

    李大勐这才把钱收下,赶着马车回家,然后踏上东去的列车。

    他大爷家在乌苏里江那边,基本上算是国内的最东方了,这一趟可不近。….李卫国继续在家忙着盖房子,等到五一,种完大田之后,他家的房子也正式开始上梁。

    盖房子,上梁是大事,噼里啪啦放了一挂鞭炮,然后大伙合力把房梁支撑到上面。

    房梁上用红布条拴着大钱儿,还贴着“太公在此,诸神退位”。

    据说是姜太公在封神之后,把自个给忘了,没法子,只能跑房梁上蹲着。

    有他老人家在这坐镇,那些牛鬼蛇神自然远远避开,家宅兴旺。

    顺利上梁,李卫国家又摆了几桌,然后盖房的进度就快了起来,前前后后历时一个多月,新房子终于盖好了。

    红砖青瓦,高大气派,惹得村民都羡慕不已,心里都暗暗憋着一股劲儿:好好干两年,咱家也起大砖房!

    五一劳动节,李玉梅也放了换季假,再开学,马上就要开始预考。

    回到家第一件事,李玉梅就是去看新房子,李小梅乐颠颠地在前面引领:“四姐,咱家的大房子可漂亮啦。”

    没走几步道,就到了东边的新房子,一熘五间,李玉梅也兴奋得叫嚷起来:“都快赶上我们学校的宿舍大啦!”

    房子的门窗都已经安装好,窗框门框都刷着崭新的蓝油漆,窗明几净,窗户都是里外双层的,保暖效果更好。

    原来的土坯房,都是单层的,一到冬天,睡一宿觉,第二天早晨起来,屋里都冻得不得了。

    五间房一共开了俩门,屋门外面都包着一层亮晶晶的铁皮,铁皮上钉着整齐的门钉,就跟图钉类似,只不过帽儿更大一些,钉子也更长。

    “四姐,你看这还有个双喜字,漂亮吧?”李小梅指着门钉排列出来的图桉说。

    李玉梅点点头,眼里也满是笑意。

    开门进屋,只见李卫国和二哥正在刷墙呢,屋里变成沙墙,以后就不用湖报纸了,刷上白灰,雪白的墙壁,显得格外亮堂。

    “二哥,三哥!”李玉梅脆生生地打着招呼,然后又补充一句,“你们辛苦啦。”

    “哈哈,为家人服务!”李卫国接了一句。

    屋里也搭了锅台和火炕,不过都变成砖的了,整整齐齐,现在天天都开窗开门,再放一段时间,等屋子干透之后,就可以住人了。

    李卫国就领着俩妹妹,把各屋都转了一边:“这里将来给大姐住,这里以后二哥住。”

    “三哥,那我和四姐住哪啊?”李小梅急了,抱住李卫国的胳膊。

    “三哥领着你俩,还住老房子。”李卫国伸手扒拉一下小妹的羊角辫。

    啊,李小梅瞬间就跟泄了气的皮球似的,差点瘫在水泥地上。

    对了,地面也变成了水泥地,不像原来的土地,一扑腾直冒烟。

    李玉梅拢拢刘海儿,她当然知道,三哥逗小妹玩呢。

    李卫国领着姐俩来到最西边的一间屋子:“这里就是你们姐俩的了。”

    噢,李小梅直接窜到炕上,又蹦又跳,炕面子都是砖的,也不怕她蹦跶。

    李玉梅也忍不住笑:“等我上学了,小梅你一个人住,别害怕就行。”

    “嘻嘻,我要是害怕,就去大姐的屋子!”小当家从炕上跳下来,就拉着四姐开始商量,怎么来布置她们的屋子。

    这时候,李金梅也从鸡场那边回来,问问李玉梅预考的事情,就在五月六号。

    “你们郑大哥怎么还没回来?”

    李金梅不免有点着急,因为郑先农都出去快半个月了,可别耽误考试。

    李卫国接过话茬:“呵呵,大姐呀,你别着急,房子还得晾干喽才能住人,再等几天,你跟郑大哥才能结婚。”

    “我是担心他赶不上考试好不好!”李金梅嘴里连忙争辩。

    “嘻嘻,大姐你脸都红啦。”李小梅也在旁边熘缝。

    李金梅才反应过来,是弟弟妹妹拿她开玩笑,都反了天是吧?笤帚疙瘩呢!

    lq.

    隐为者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