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原始积累才是最艰难的(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因为这时候的华夏货币坚挺啊。

    李卫国也同样打心底里高兴:都说头三脚难踢,现在成功迈出第一步,以后就顺利多了。

    做生意,原始积累才是最艰难的。

    “大贵叔,这回你可发财啦!”葛卫红乐呵呵地吃着排骨,嘴里还不忘夸人。

    田大贵咧着大嘴嘿嘿一阵:“吃水不忘挖井人,俺这几天琢磨出一个道道,以后凡是大馒头屯考出来的大学生,俺们罐头厂负责出钱,包括你们这些知青,有能耐,你们就考吧!”新笔趣阁

    “哇,大贵叔真是好样的!”葛卫红欢呼一声。

    田大贵瞥了李卫国一眼,心里美滋滋,这是李卫国和他商量完的结果。

    对这件事,田大贵挺乐意的,因为他的根,就在大馒头屯。

    第二天早上,大伙早早来到食堂。

    原本早上还准备炒俩菜,后来李卫国一说,早上就是熬粥煮鸡蛋,贴的大饼子,再加上点咸菜,还有一条热乎乎的大豆腐,撒点葱丝,用酱一拌就成。

    “来,还有咸鸭蛋。”李卫国又端上来一盆咸鸭蛋,这个是从家里带来的。

    “我最爱吃咸鸭蛋啦!”葛卫红给大伙挨个发。

    徐明亮忽然乐呵呵地说:“卫红,千万别吃,再考个鸭蛋就麻烦啦。”

    对呀,还是忍忍吧,葛卫红恋恋不舍地把鸭蛋放了回去。

    然后就看到徐明亮乐呵呵地磕开一只鸭蛋,滋滋直冒油,葛卫红立刻不干了:“你怎么还吃!”

    “我基本考不上,以后准备跟国子哥干,当然不怕。”徐明亮理直气壮。

    葛卫红犹豫了半天,终于忍不住鸭蛋黄的诱惑:“我也吃,大不了考不上,我也跟着国子哥!”

    李卫国一脸嫌弃地摆摆手:“你国子哥都有小玉啦。”

    饭桌上响起欢笑声,冲淡了不少大家心头的紧张。

    吃完饭,众人就各自回屋准备,考试用品基本就用上次的,现在的人都比较节俭,经管东西,个个都是好手。

    主要是把两管钢笔都抽满钢笔水,然后再拿一支油笔备用。

    油笔就是圆珠笔的俗称,一般来说,都喜欢用钢笔,因为钢笔写出来的字更漂亮。

    “把水壶都带上,里面装的蜂蜜水,是小梅专门给大家准备的。”李卫国又给他们挨个发水壶。

    准备就绪,外面大卡车都发动了,大伙纷纷爬上车斗,向考场驶去。

    这待遇够高,车接车送。

    迎着火热的骄阳,到了考场,这年头高考,很少有家长接送的,考场外面,也没有庞大的家长团守候。

    “都别紧张,好好发挥。”李卫国挥挥手,然后目送着他们步入考场。

    几个人都衣着朴素,白色的半截袖,肥肥大大的裤子,脚上穿着布鞋,带着时代的印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这一刻,李卫国心里还真有点羡慕:要不,先报个夜大试试?

    在这里等着也是无聊,李卫国索性就去溜达一圈,然后直接就把名给报了,还领了十几本书,都是现代汉语和文选写作方面的。

    快到中午的时候,第一科考试结束,考生终于陆陆续续走出考场。

    外面也基本没人迎接,所以李卫国杵在那还是非常显眼的。

    “三哥!”李玉梅第一个冲过来,脸上满是兴奋,“三哥,你太厉害啦,竟然押中作文题!”

    随后就是葛卫红,也冲过来,一个劲在李卫国跟前蹦跶:“我作文肯定能得满分!”

    其他人也都是一脸兴奋,第一科,开了个好头。

    “这才刚开始,不要骄傲,走,回去吃饭休息。”李卫国淡定地挥挥手,招呼大家上车。

    铁皮车斗都烫手,不过开起来之后就比较兜风了。

    车子十多分钟就开到罐头厂,午餐都已经摆上餐桌。

    大家的精神依旧比较亢奋,还在谈论着考试。

    李卫国给他们都发了一瓶汽水:“先吃饭,吃完都睡一会儿,到点儿莪叫你们。”

    大家的心情也渐渐平复下来,吃饱之后,还睡了个午觉。

    李卫国又用车把他们送进考场,自个没啥事,正好在街里溜达一圈。

    他也不是瞎溜达,听副食品商店的胡主任说,农贸市场马上就要开放,李卫国准备去找个能卖鱼的地方。

    守着水库那么大一块资源,总不能就冬天卖冻鱼吧?

    农贸市场最初都是摆地摊,他要是弄几个铁槽子,摆地上卖鱼也成。

    不过这个有点太不方便,也不成规模,最好是有个门市,正正经经地开个卖鱼的店铺。

    在李卫国的记忆中,农贸市场后来是设在在县城的南三道街,向东西两边延伸,都是地摊,后来才建了个大棚子,把人都归置到里面。

    他边走边打听,主要是问道两边有没有卖房子的。

    还真别说,真被他找到一户人家,就在接口往东二三十米,路南的两间小破房,问问价格,才要八百块钱。

    房主是退休的老两口,一听说这边要做市场,才张罗卖房子的,嫌闹挺。

    没错,这个年代,人们普遍不乐意住临街的房子。

    李卫国就找王军出面,以王军的名义,把这房子买下来。

    因为他的户口不在县城,没法买房子。

    这年头,房子和户口是捆绑在一起的,你有钱也白搭。

    正好这几天没事,就找到正在罐头厂施工的栾大海,领着施工队,把这个房子拾掇拾掇。

    屋里焊两个装鱼的大水槽子,然后把后墙打开,修了个门脸儿。

    再弄两套加氧的设备就齐活,到时候就可以出售活鱼。

    他这边忙活完,三天的高考也结束。

    有李卫国主导,这三天的考试,总算是熬过来了。

    考试结束,不过后续还有一些事情,包括政审以及填报志愿之类。

    这会儿的高考,还是先报志愿后出成绩,所以误差比较大。

    郑先农估分是410分,志愿就报了一个,是东北农学院,校址在春城,离家不算远。

    李卫国估摸着,以大姐夫的水平,估计农业方面的大学全都不在话下。

    今年高考,英语只占30分,理科的总分是530分。

    所以郑先农的估分,已经相当高。

    后来各省最后的录取分数段,就在310分到350分之间。

    说实话,这个时期的高考,比以后容易。

    但是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录取率又低,一般都是百分之十左右,再加上预考就刷下去一大半,所以显得考大学特别难。

    像这种小县城,因为各方面更落后,所以有时候就剃光头,一年都考不上一个大学生。

    不过李卫国尊重大姐夫的选择,毕竟能够因地制宜,以后才会学以致用。

    李玉梅的第一志愿报考的是华清,这丫头理科比较强,而且她的估分是435分,比郑先农还高呢。

    吴小玉估分是430,她的第一志愿则是京大,她更偏爱文科多一些。

    “我是肯定完蛋了,估计过不了三百分。”徐明亮估了290分,觉得没啥希望。

    这也跟他预计的差不多,所以也谈不到失望什么的,直接就要留在罐头厂上班。

    田大贵倒是挺欢迎,他把知青都当成老家的人。

    不过李卫国给拦住了:“明亮你先帮我卖鱼吧,叫王燕姐领着你,每个月给你开五十块,还有奖金,你先锻炼着,等以后再建设新厂,再把你们调过去。”

    “成,国子哥,我听你的。”徐明亮倒是不在乎,他知道,跟着李卫国干,肯定不吃亏。

    至于葛卫红,成绩也差了一截,估分才325。

    不过她报考的是艺术院校,录取分数本来就要稍低一些。

    唯一比较麻烦的是,她还得面试。

    不过她家就是首都的,报考的又都是那里的艺术院校,所以这丫头反倒乐够呛:终于能回家探亲啦。

    “钱够用不?”李卫国看着这丫头乐呵呵地收拾行囊,就问了一嘴。

    “够了够了,我都攒下来三百多块钱啦!”葛卫红自豪地说着。

    这钱确实够了,要是节省点,连上大学这几年都够用。

    不过田大贵既然都拍胸脯了,当然要落实到行动中,于是拿出来二十张大团结,当这次面试的费用。

    李卫国又给葛卫红收拾了一些山货,这丫头带着县里教育局的介绍信和准考证,乐呵呵地上了火车。

    就算她能考上,行礼啥的也不必带走,因为还得回来呢。

    像是迁户口和办理粮食关系等等,都需要回这边办理。

    忙完了报考,剩下的就是回家等消息了,这时候可没有张榜公布那些,考上了,给你邮递过来一封录取通知书;没考上的,自个想辙吧。

    李卫国他们也终于回到大馒头屯,真别说,离开一个多礼拜,瞧着眼前的景物,感觉都十分亲切。

    “四姐,大姐夫,小玉姐,都考得咋样?”李小梅一直惦记着呢,看到他们,就先问这个。

    李玉梅揉揉她的小脑瓜:“你先说说自己,期末考试咋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