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这是一个纯真的年代(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啪的一下,一个小松塔落到小当家的脑袋上,打断了她的畅想。

    抬头瞧瞧,是一只大松鼠,正在树上瞧着她,大眼睛圆溜溜的。

    李小梅俩手叉腰:“哼,这林子是我们家的,包括你,也是我家的!”

    那只松鼠吱溜一下,赶紧钻回树洞里,惹不起。

    回家的时候,李卫国的担子里,还真一边坐一个小丫头,李小梅和李小鹿坐在土篮子里,晃晃悠悠的,还哼哼歌呢。

    过了五一之后,天气也彻底暖和起来,山野菜也开始陆陆续续地冒头儿。

    李卫国又去了罐头厂一趟,金盾冻菇已经加工完毕,开始准备出口。

    在经过检测之后,金长顺更是非常干脆地将一半的预付款给打过来。

    有了这笔钱,罐头厂正好用来收购山野菜。

    估计有了去年的教训,对面的野菜厂,也不敢再打价格战。

    要是秋田正人老老实实的,李卫国也就不准备出手;当然,如果对方搞小动作,那李卫国肯定也不会客气。

    选择权在秋田正人,但是主动权,始终被李卫国牢牢掌控。

    “国子,我准备去龙江那边的分厂转转,大林打电话回来,说他们那边也收上来好几万斤冻蘑呢,要在原地加工,可能需要你去一趟。”

    田大贵向李卫国说明了一下情况,在他们看来,李卫国手里有秘方,能把冻蘑变成金盾冻菇的秘方。

    当然,也可以把原料运到这边,只是这样折腾,不大方便,毕竟现在可没有物流的概念。

    李卫国也就答应下来,他也正准备过去一趟呢。

    只是时间早了点,在他的计划中,最好是夏天过去,然后到江那边再考察一下,争取多采点人参籽回来。

    人参籽成熟怎么也得八月份,这还得三個多月的时间,有点长。

    田大贵又开口说道:“还有大兴安岭那边,今年也需要成立一个分厂,顺便也去考察一下,把地方定下来,来年就能投入生产。”

    这是李卫国去年给他制定的发展战略,涵盖了东北的这三大山野菜出产基地,一年迈一步,稳步前进。

    这事其实也不一定非得李卫国出头,去年就是田大贵领着王军他们负责的,也没出什么纰漏。

    不过李卫国觉得,有些事情,还是提前布局一下比较好。

    他考虑的不仅仅是山野菜这方面,还有一个重头戏,那就是八十年代末开始兴起的,中、苏边境贸易。

    这在李卫国的战略布局中,占有相当优先的地位。

    当一个庞大的帝国轰然倒塌之后,所产生的利益无疑也是最大的,换个通俗点的说法,那就叫“啃尸”。

    要想啃下来一块大肉,提早布局是必须的。

    于是李卫国也就欣然答应,时间可能有点长,搞不好就是春去秋归,不过对这一趟的收获,他也无比期待。

    回到家里,李卫国跟大姐把情况说了一下,李金梅当然没意见,就是有点担心,毕竟出远门,她心里肯定惦记。

    李卫国安慰了大姐一番,又叮嘱她安心养胎,估摸着这一次,他赶不上大姐生产了。

    所以他对二哥千叮咛万嘱咐的,要是预产期快到了,就早点把罐头厂的小轿车叫来,拉着大姐去医院。

    这事,他已经跟王燕说了,相信二哥二嫂不会出现什么纰漏。

    剩下的事情,各负其责就好,像是水库那边,养鸡场和鹿场那边,以及水稻种植等方面,都有专人负责,李卫国并不怎么担心。

    “三哥,早点回来。”李小梅听说三哥要出去那么久,顿时不开心了,拉着李卫国的胳膊,大眼睛里雾蒙蒙的。

    这下也把李小鹿给传染了,抱着李卫国的另一只胳膊,不肯撒手。

    李卫国哄了好半天,心中也同样充满不舍。

    不过他也知道,这一次出行,仅仅是开始,就算是迈出第一步吧。

    第二天,他跑了一趟李哑巴屯,回来的时候,身旁多了李大猛。

    李卫国也准备带李大猛一起去,李大猛大爷家就在江边。

    一切准备停当,转过天来,李卫国正式出发。

    早饭是包的饺子,上车饺子下车面嘛。

    李卫国抱着李小梅李小鹿,贴贴她们的小脸蛋,然后挥手告别家人。

    “三哥!”身后传来李小梅的吆喝声,带着哭腔,期间还夹杂着李小鹿的啊啊声。

    李卫国领着李大猛,搭乘送鱼的四轮子来到罐头厂,跟田大贵他们聚齐。

    这次一起出门的还有王军和张星,他们领着两个兄弟,如果顺利的话,下一个分厂,就由他们负责。

    火车票已经买好了,一行七人,乘坐下午的列车,向东进发。

    以田大贵的身份,当然可以买到卧铺票,不过只有两张;剩下的都是硬座。

    在这个年代,卧铺可不是谁都能买到的,必须够级才行。

    不过大伙暂时都凑在硬座车厢里,人多热闹,等晚上的时候,轮流去卧铺车厢睡觉就成。

    绿皮车咣当咣当的,驶过大地,在李卫国的感受中,这速度跟老牛拉车也差不多。

    从车窗向外远望,一片绿意,正是生机勃勃的季节。

    车厢里面也十分热闹,形形色色的乘客,有穿着干部服的国家干部,有拎着皮包的销售员,有一脸质朴的农民,凑在一起,谈天说地。

    期间还夹杂着小孩子的哭声,以及嘎嘎几声鹅叫。

    在一位老汉的座位底下,伸出来一只长长的脖子,顶着大奔头,赫然是一只大白鹅。

    老汉伸手把白鹅的脑袋又摁回筐里,估计他是短途的乘客,而这时候的绿皮车,管得也不那么严。

    李卫国他们七个人,座位都是挨着的,张星掏出带来的扑克牌,招呼同伴玩上了。

    李卫国没玩,偶尔拿起相机,拍摄两张照片,记录下时代生活。

    给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脸上,都洋溢着朴实而发自内心的笑容,令他感觉也特别舒坦。

    这是一个纯真的年代。

    旅客们彼此之间,也并没有太多的隔阂,都聊得挺开心。

    那位带着大鹅上车的老汉,跟对面一个采购员模样的人,聊着今年实行大包干,肯定能多打粮,话语中充满希望。

    过道对面,两位看着像是国家干部的乘客,正在聊着报纸上的新闻,还有上面的政策。

    不远处,两位青年手里捧着书本,正默默地读着,还不时用圆珠笔,在记录着什么。

    这同样是一个渴求知识的时代,许多年轻人,都以学习为荣。

    小小的车厢,浓缩了整个时代,整个社会。

    当然也不全是一片和谐,李卫国就注意到一个青年,瞧着毫不起眼,但是在李卫国眼里,这家伙多半不是什么正经路数。

    这年头,小偷也多。

    等列车行进一段时间之后,李卫国总觉得车厢里好像少了点啥。

    直到推着小车的列车员,过来卖花生瓜子还有杂志,李卫国这才不由笑笑,脑海里响起熟悉的叫卖声:花生瓜子烤鱼片,面包方便面火腿肠啦。

    只不过,在当下,火车上最广泛的食品,方便面和火腿肠,还没有出现。

    应该也快了,随着改开的逐步深入,各种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一切都会有的。

    虽然没有方便面,但是李卫国他们早就带了不少吃的。

    到了晚饭时间,张星把准备好的吃喝都摆到小桌上。

    “哈哈,这个好,干豆腐卷大葱,乖乖哩个咚。”田大贵把一张干豆腐摊在手上,上边横上一根大葱,然后找了找问,“大酱呢?”

    张星一拍脑门:“把这个给忘了。”

    吃这个,没大酱的话就等于没了灵魂。

    李卫国就起身准备去翻行李包,他的提包里面当然不会有酱瓶子,不过宝珠里面有啊。

    为了这次远行,他准备得相当丰富,因为真的成行的话,可能要在野外生存好长时间。

    “我这有大酱。”邻座的一个中年人站起身,手里拿着一个罐头瓶子过来。

    田大贵大喜,直接拉着对方坐下:“来,兄弟,一起喝点,俺们还带酒了呢。”

    李卫国瞧瞧中年人,不到四十岁的年纪,应该是采购员一类的,刚才跟那位带着大鹅的老汉都聊半天了。

    出门在外,相逢就是缘分,采购员也不客气,跟大伙握手认识。

    一聊才知道,原来也姓田,叫田玉河,这下子,田大贵就更亲近了,一家子嘛。

    张星准备得还真够充分的,一包切好的猪头肉,两只烧鸡,再加上好几样罐头,连筷子都带着呢。

    就是没有酒杯,大伙也不在意,两瓶白酒打开之后,你一口我一口,轮着喝。

    小酒儿一喝上,当然越聊越近乎,连田玉河怀里抱着的兜子,都放到座位上。

    李卫国没喝酒,吃饱了就在旁边眯着,养精蓄锐。

    而这位田玉河还挺能喝,也是场面人,跟田大贵聊得十分投机:“老哥,我敬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