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地名的由来(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兵在那里平定了游勇乱匪,又是在兴义南边,所以就改名靖南。那时候说是乱匪,其实还不是不堪压迫、揭竿而起的少数,民族,所以建国后就改为敬南了。”杨光明说道,“兴义的名字也差不多。嘉庆时候兴义属于南笼府,治所在现在的安龙。那里当时爆发了大规模起义,起义被镇压之后,才将治所迁到这里,为了安抚当地百姓,清廷将侮辱性的名称南笼府改为兴义府,意为兴旺之地,仁义之乡。”

    “叫南龙府怎么就侮辱了?九龙公社治所以前还叫南龙坝子呢,这不是侮辱吧?”李远山说道,他们当年来的时候,已经起义已经被镇压了一百多年,早已经改名叫兴义府了,这个他还真不知道。他以为南笼府叫南龙府,这个并不是侮辱性名称。

    “南笼府的'笼'不是龙王爷的'龙',而是鸡笼子猪笼子的'笼'。”杨光明解释道,“明清之交的时候,南明小皇帝朱由榔逃到安隆,那时安隆的'隆'是生意兴隆的'隆'。也许是名字谐音好吧,他在安龙得以停留,于是将安隆改为安龙。四年之后,安龙被清军攻破,小皇帝逃往云南。而清廷因为小皇帝没抓住又逃跑了,认为他是一条孽龙,于是一怒之下将安龙就改为安笼,猪笼子的'笼',以期能够困住他。后来的南笼府也是这么来的。清朝覆灭之后,才恢复了安龙的名称。”

    “没想到啊没想到,原来还有这些缘由!”李远山感叹了一句,又问道,“你们老杨家是不是也是跟着永历帝逃过来的啊?”他大致知道老杨家差不多也是那个时候搬来贵州的。

    “也许是吧。根据时间推算来看差不多,而且我家祖上也是从安龙搬过来的。”杨光明说道,“不过祖上流传下来的传说又不一样。只是说从江西逃难过来的,先到安龙,然后我们这一支接着搬到雄武(附近公社,彝语大山下的寨子),又搬到这里。也许,是为了安全,不敢透露实情,免得招来杀身之祸吧。”

    “呵呵!说不定你们还是什么大官或者将军的后人呢。”李远山笑道。

    “那不可能。”杨光明摇头说道,“我们是安龙被攻破之后好些年才搬过来的,据说当地还有一些族人呢。要是真是什么大官将军的后人,没有跟着一起逃跑,肯定都被屠杀了,哪还能生存下来。就是是跟着永历小皇帝过来的,最多也只是小兵,或者,就是跟着逃难的难民。”

    “也对。”李远山赞同道。打仗的时候,流行的是斩草除根。得饶人处且饶人,不是古时候的军队有的想法。

    “你们祖上搬来的时候,沙之母死没有?见没见过沙之母的厉害?”李远山好奇地问道。当地传说,沙之母是一个彝族女英雄,跟吴三桂打过仗,现在一个山头上还有打仗时垒的城墙。

    传说,沙之母美丽无双,头发非常长,梳头发的时候要用十张桌子垫着。她法力高强,还有一匹飞龙马。早上起来骑上飞龙马去昆明吃过早餐回来,时间也没过一会儿。跟吴三桂打仗的时候,撒豆成兵,一夜之间修好了城墙。本来打得吴三桂军队龟缩不出,甚至还能抽时间跑去昆明刺杀吴三桂。不过后来大战之时,头发被风吹散了,缠住飞龙马的腿,飞龙马被缠住摔倒,惊慌飞奔,浑不顾被拖在地上的主人,就这么死了。从公社到这下面城郊,有古城墙,有倒马坎,有坝佑(发音油),一切好似真的发生过。

    虽然传说不靠谱,但沙之母应该确实有些能耐。

    “如果这里还在打仗,那怎么可能还搬过来!”杨光明说道,“不过虽然没有见过,沙之母肯定没有传说中的厉害。想想早上能骑着飞龙马去昆明吃个早餐回来,昆明离这里三百五六十公里呢。还有飞龙马,世上哪有这种马?撒豆成兵更是假的,好多传说里面都有这么一出。”

    这是当然的,自己活了七百多年,也算老妖怪了,也没什么法术。而且既然有法术,那去刺杀吴三桂的时候怎么干不掉,还被发现了?

    “但最后的结局有可能是真的吧。”李远山说道,“只是有可能不是马腿被头发缠住受惊狂奔拖死了沙之母,而是战争失败之后被清军绑着拖死的。草原上自古就有这种残忍的刑法。”

    “或许真是如此。”杨光明说道,“倒马坎是她兵败被俘的地方,坝佑是用刑的地方。下面平坦,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在这里行刑,能够震慑其余人。”

    “吴三桂恐怕也没想到,康熙小皇帝会对他下手吧?”李远山感叹道,“要是他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南明还在的时候就起兵,说不定又是另外一个结局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