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农村的无奈(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钱多还不起,那是因为你以农村的条件来考虑的。你想想,你读书大学毕业了,还只能挣这么点?毕业了去私人公司上班,一个月两千都算低的了,上万也正常,那时候你就会觉得这些钱一点不多。就算是在单位,也要不了几年就能还清了。”

    “是啊!”杨明东也说道,“只有读了书,才会有出息。你可别想着初中毕业就回家,那是没用的。不读书能做什么?在家种地?还是出门打工?在农村,读书就是唯一的出路。”

    “这事就这么说定了,一会我跟你爹妈说说。”杨明学说道,“这么聪明的孩子,怎么能不读书!”

    说完汤思明的事情,杨明学感叹道:“学校每年都有能够上好的高中的学生,都是因为钱的问题不读了。还有一些本可以上一中,以后考一个好大学的,却去读师专,因为师专要少读几年,少花很多钱,让人痛心啊。”

    “这事我们可以有所作为。”杨明锦说道,“药厂今后的发展需要许多人才,可是药厂坐落在市里,相对于大城市太偏僻了,这就难以吸引到人才。我想我们可以自己培养,只要工资不比沿海城市低太多,我想他们还是愿意回来的,毕竟家就在这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李远山说道,“你这个想法很好,我们不只是要和其他大药厂合作,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团队,这样才不至于落后。”

    杨明友说道:“你看,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我同意。既然明锦你提出了这个想法,那就去做。”

    到寨子边,汤思明遇到一个老人,跟老人打了招呼又介绍一行人,由于老人耳背,说话的声音就很大,很快附近两家听着声音出来,然后两个年轻人就叫杨明学。

    一听汤思明说要借桌子椅子,忙回屋收拾。

    杨明学确实受欢迎。在寨子边分路,杨明学和汤思明进寨子,李远山他们到草地上没一会,一个个扛桌子的扛桌子,提板凳的提板凳,还有挑着水过来的,

    一群人过来,放下桌椅板凳,还帮着安好,然后就走了,李远山几个要留他们一起玩,他们推辞要回去干活。“你们走的时候桌子板凳就留在这里,下晚我们从坡上回来自己搬。”这是他们离开时说的话。

    看着洗过擦干的桌子板凳,还有满满的几挑水,李远山感叹道:“老师做到明学这地步,就满足了。”

    大家分工,捡柴的捡柴,穿肉串肉串的穿肉串,没一会,看着孩子的杨明英说道:“我发现这水小了很多。”

    “水小了?”杨明义说道,“现在是冬天,雨水少,水沟里的水自然少了。”

    “不是这个。”杨明英说道,“我们以前初中在初拉白,经常从这点过,那时候冬天水也比这大多了。夏天的时候这些草地经常被淹,我们去学校就得绕路。要不这里这么平,早开出来种地了。”那时候初中也有一片地,学生在学校也要干农活。后来镇里撤销高中,初中才搬到高中的房子里。

    “应该是挖煤的原因吧。”李远山说道,“那边山脚雄武不是在挖煤吗?地下水从那边去了,这上面自然就小了。我看再过些年,这河沟里就没水了。”

    “我本来还想说把这里承包下来种水稻呢。”黄燕说道,“这水小了可就种不成了。”

    “就算水小了也可以,每年那么多雨水,这条小沟里的水也够了。”李远山笑道,“不过我们还是不包了。全镇就只有这一大片草地了,虽然有这几座山挡着成了一个弯勾形,不过这山上有很多映山红,是一个春游看花的好地方。再包了这里,以后玩的地方都没有了。”

    “是啊。”杨明仁抱着一捆柴回来,插话道,“这上面可是有朱鹮保护区的,现在朱鹮成了一级保护动物,这应该能吸引人来旅游,到时候这片草地作用就大了。”

    “小仁说得有道理。”杨明学说道,“九龙镇不是沿海城镇,可以办工厂设公司,也没有什么矿山,发展经济只能依耐自然资源了。要是能吸引人来旅游,也能增加大家的收入。而这里,是一个观鸟的好地方。你们看那边,不就有几只朱鹮嘛。”

    李远山摇头:“靠旅游增加收入没意思。”旅游,李远山觉得赚不了多少钱。九龙镇就这么大,一百二十多平方公里,大半是山,能接纳多少游客?而全镇人口有一万四五,平均下来能有多少钱?

    “怎么会没意思?”杨明义说道,“广东那边旅游很赚钱啊。”

    李远山说道:“那边经济发展得好,消费自然高,而我们这里可就不一样了。旅游有旺季有淡季,我们按照每天一百人来算可以吧?一年就是三万六千人次,按每人我们赚他二十块,一年是七十二万,人均才四十八块钱。这还是按一个游客赚二十,其实哪能赚二十,赚十块钱就了不起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