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解缙的弹劾(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朱高煦走时,随行只有陈文一个左护卫,加上军馀和一些官员、工匠,随行文官有侯海,李默两人及家属。

    路程的前面大部份都是水路,从龙江关上船,一路可以到湖广,经洞庭湖后,继续走水驿道到沅州,然后从沅州进入贵州布政使司的地盘。

    大明在西南的水驿道也就到这里,经沅州到贵州镇远府为止,后面皆是陆路,不再有水驿道。

    他们要横穿贵州进入云南。

    整个行程,因为人多马杂,估计得三个月以上。

    而在朱高煦出发前的一天时,另两波人马各约有一百多人,走的却是另外的路线。

    先行的有毛雄毛信领一波人,他们要去韩王寨,把那儿的人都带到云南。

    还有一波是杨立山领的人,他们走水驿道从南方走,经江苏,福建,广东,然后从广东的水驿道可以走到广西的隆安县,这边距离云南极近,也很是方便。

    只是这边水驿道小,要不然朱高煦大部人马也想走这条道。

    从隆安县可以直入云南的广南府,也是条入云南的道。

    杨立山常年在这边经商,所以非常熟悉,而且朱高煦给他的时间是半年左右,实际上要不了这么久,但朱高煦要他沿路收罗郎中和工匠。

    不管用什么手段,收买也好,打砸抢掠都好,把南方沿海会造船,造炮的铁匠,木匠,啥匠都行,统统带到云南来。

    此时大明最好的船匠都集中在沿海地区,而铁匠和木匠、郎中也是南方比较多。

    长乐县地处福建福州沿海,朝廷在去年就决定在这里新建船厂,因郑和上奏,这边改名太平港,新船厂设计长达二十里,共有三十多个船房。

    徐安接替父职为福建都指挥使,由其配合当地提举司一同兴建。

    福建都司的职责,是要为将来的大船,配备水师兵马,同时负责船厂的守卫工作。

    所以徐安到任后,立马抽调原来的福建水师,新组水师,用以远洋训练。

    同时安排人马,护卫船厂。

    船厂主要的事项,由当地提举司负责。

    按大明规定,提举司一般由当地按察司或盐课司的提举兼任。

    原本明朝在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地设了提举司。

    这次为了新建船厂,又地福州新设了提举司。

    福建提举司提举居然是王彦来担任。

    郑和全面负现造船事宜,皇帝朱棣也就近用他的心腹宦官。

    刚刚进宫的王彦,被安排到福建任提举司,全面负责这边新船厂的建造。

    在朱棣和郑和的心中,大明这会重点打造两个造船厂,龙江和长乐,所以必须要信过的人。

    郑和主要在龙江,所以长乐造船厂,由王彦来担任。

    王彦是藩将邮身,在整个靖难中,和朱高煦没有并肩作战过,一直跟着朱能,经常和燕王一起并肩做战,还救过燕王,所以在皇帝眼里,王彦是信的过的人。

    王彦去年就到了,然后从泉州、福州、延平、漳州等全福建范围,征调船匠,共计六百多户云集到长乐县。

    当时徐安还没来,王彦也不知道是徐安到福建任都指挥使。

    永乐元年一月,徐祥死在路上,徐安接替父职,来到福州,王彦这才知道来的是高阳郡王的亲信。

    他还在考虑要不要拜见徐安,但在二月份,徐安派人偷偷送了口信给他。

    二月底,王彦组织船匠考核,在六百多户船匠中,开除了考核最差的二十余户。

    有多户船匠表示不服,私下称自己匠艺了得,怎么会考核最差?

    这日王彦去作房,看到几十名大匠在交头接耳,众人在商讨第一批要造的船,大部份建议循序渐进,先造二十二丈的福船,这也是目前大明朝内最大,并比较盛行的福船。

    但有个匠头叫邓川,泉州的船匠,家里数代都是造船的,他说可以直接造四十丈以上的大船,因为朝廷的要求,船越大越好,毕竟远洋的海船,的确需要大才安全。

    四十以上的大船,在之前很少见,据说宋朝时曾有过,但进入元和明几乎绝迹,邓川自言家族中造大船的经验。

    现场立马很多人喷他,你有啥经验,你造过这么大的船吗?

    邓川无言以对,但坚称可以造,没必要浪费时间,从小造到大。

    众人争着争着,还吵了起来,邓川自然被群起而攻,谁让他这么突出。

    如果他能造,别人不能造,这不是说他比大伙所有人都强。

    王彦听了会后,勃然大怒,对着邓川一顿怒斥,支持大伙循序渐进,以稳为主,更言,这是为圣上和朝廷办事,岂能凭空想像,想造多大就造多大?万一失败,徒浪费人力和财力不说,更要消耗多少木材?

    邓川被骂了个狗血淋头,众工匠都幸灾乐祸。

    不几天,王彦说邓川已经愤而辞离,他也批准了。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