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明朝亡国的三大祸害(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度,军户制度、农田侵占,基本被他用三年时间理清了。

    那朕的大明还会亡吗?

    他想了想还是不放心,回头对钟显道:“你等夏部堂吃完午饭,让他过来一趟,朕在华盖殿等他。”

    “是,陛下。”钟显出去后没多久,夏原吉就来了,原来这家伙根本没回去吃饭,听到皇帝召见,二话不说就到了。

    “我大明现在确权发本的农田,有多少了?”朱高煦开口问道。

    这件事洪熙二年初就在干,现在是洪熙四年初,差不多干了两年,朝廷重新确权,分田到户,前后花费近两年时间,终于逐步把天下的良田确权到位。

    夏原吉当然张口就来,并称,同时按照陛下的旨意,每月更新。

    因来像在辽东和南洋等地,甚至国内其他地方,比如荆襄等,百姓们还在不停的耕出新的田地来。

    “拥有万亩以上的,现在有多少人?”皇帝要求每户确权后,要有一正四副,五个本土地证簿。

    户主拿正薄,当地官府保存副本,送一个副本到户部保存,送一个副本到皇宫保存,还有一个副本统一封印,平时不能打开。

    户部专门统计,并排列出来,每个月有更新后,会送交皇帝。

    但朱高煦事多,也没空细看,所以干脆把夏原吉叫过来问。

    夏原吉也不是计算机,记不下这么多,但他知道皇帝会经常问,所以重要的都记下了。

    “截止去年十二月,全国拥有万亩以上的户主,一共有一百四十六户。”

    “还有这么多?”朱高煦不敢相信。

    万亩以上他收税六成,相当高的税,居然还有人保持在万亩以上。

    “大部份都是江南浙江等地的富商,当地产量高,交税六成,还有的赚,所以很多富商都不肯卖地。”

    “也有十几户是大员的,陛下给大员前五年免税政策,所以现在田地比较多。”

    朱高煦在开发大员,那边经营了快两年,已经耕出大量粮田,基于免税政策,去的百姓还挺多,个人平均拥有田数,现在也是最高。

    朱高煦还是比较满意,另一个时空,一个省的万亩大户恐怕就不止这个数。

    现在在他新税法之下,绝大部份人,是不愿意囤这么多田的。

    只要没有大量农田兼并出现,百姓们就能正常生活,百姓们能活下去,轻易就不会造反。

    对大明王朝来说,以后最大的敌人,除了昏君之外,就是灾难天气。

    灾难天气他没办法控制,但昏君可以预防。

    这需要同样设定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方式,并尽量保证不会出现幼帝。

    “这几年风调雨顺,大部份地方都是丰收。”朱高煦这时道:“这是最好的机会,朝廷要多建大型仓库,进行储粮,以为将来灾害天气准备。”

    “隋唐初,前朝的大型粮仓都能用几十年,咱们大明,不能连隋朝都不如吧?”

    隋朝粮仓是出了名的,不但储存的好,而且保护的也好。

    若没有这些粮仓,隋末死的人还要更多。

    “户部今年已经在商讨,决定再建十个大粮仓,尽量往西北方向靠。”夏原吉道。

    明初的粮仓建设其实一塌糊涂,真正发展起来还是从永乐开始,整个大明期四大粮仓淮安丰济仓、徐州广运仓、德州德州仓、临清临清仓,全在京师附近,其他的小仓也基本都是在京师附近。

    这种做法和隋朝差远了,而明朝灾难频发,整个两百多年发生了四千多起各种天灾,关键时候,太远的地方你运粮都来不及,更别说明朝的粮仓储存粮也不够多。

    其中最大的广运仓,有粮仓一千间,但最多可以储存两百万石,比起隋朝粮仓还是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隋朝的兴洛仓,故址在今河南省巩县东南,因地处旧洛水入黄河处而得名。周围二十余里,穿窖三千,每窖可容粮食八千石,全部装满,可装两千四百万石,大明的四大粮仓,也就够个零头。

    隋粮仓不但储量高,而且保存的好。

    另一个隋朝建的含嘉仓,其中一个窖里,存有北宋时放进的50万斤谷子,至1969年考古发现时大都颗粒完整。

    所以朱高煦想了想后便道:“隋朝的粮仓古今有名,我大明反不及隋朝十分之一。”

    “你们在建粮仓时,要学习隋朝。”

    “别外,粮仓不要集中在京师附近,看看那边灾害天气比较多的,粮食产量少的,可以往那边建。”

    “陛下英明,臣知道了。”

    朱高煦这时脸色一正,继续道:“看守粮仓的官员,每三年一换,每年锦衣卫会和京军前去抽查,凡敢以旧换新,中饱私囊,侵吞国家粮库则,诛九族。”

    “严防烟火,凡粮仓起火者,燃烧数量超过万石,不管原因,斩粮仓负责人全家及守卫。”

    “户部是第一责任人,你们如果查不到,让锦衣卫和京军查到,你们户部就是大罪。”

    皇帝突然严肃起来,夏原吉也吓了一跳,他马上道:“请陛下放心。”他表情不以为然,显然不知道后世有很多套路。

    什么以旧换新,什么仓房起火了。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