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皇帝年轻时也很苦(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美尼亚来到当地,并借着当地权力真空,速度占据了原帖木儿帝国控制的大半区域,在洪熙四年五月,还打败了从明朝回军的帖木儿帝国。

    毛雄去黑羊王朝的时候,大明和沙哈鲁还没打起来,只知道沙哈鲁已经进入明境。

    当时他奉命前去,也是朱高煦想看看当地的势力和环境,想着万一打不退沙哈鲁,可以在沙哈鲁境内搞点事情。

    毛雄假扮南洋商人,在波斯一带转了一圈,回来后沙哈鲁都被明军灭了。

    此时他因自己的经历,向皇帝提议。

    “从旧港(马六甲)去黑羊王朝,顺风两个月内能达。”

    “我大明的丝绸到了那边可以卖二十倍价格,白糖可以卖三十倍的价格,他们对丝绸和白粮,十分看重,也是我大明最火的商品。”

    “回程可带当地的地毯、金银工艺品,均可在国内卖到高价。”

    “对了,陛下要找的东西,臣也带回来了。”

    毛雄说罢,小心翼翼从袖子里摸出一个竹形圆桶,然后递给皇帝。

    皇帝接到手上,还没打开,就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他笑着打开,问:“当地人叫这什么?”

    “石脑油(naphtha),来自于波斯语naft或nafátá(流动)”

    毛雄还算厉害,能鹦鹉学舌,说了句番话。

    他说那边有拜火教,善长用这个,naphtha,点燃后可以烧很久,还有他们用的雕刻,好像就是皇帝说的用沥青做的,但当地不叫沥青,说罢毛雄又从另一个袖子里摸出一个小包裹,打开后,果然是一块小小的沥青。

    朱高煦拿着石油和沥青,来回在宫殿里走着。

    八世纪时,新建的巴格达城已经用柏油来铺道路,公元9世纪,人们在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开发油田来生产石脑油。(naphtha)

    公元10世纪时地理学家Masudi和13世纪时马克·波罗都曾记载了这些油田的情况,马可波罗曾描述这些油井的产量可以装数百只船。

    而大明,到现还没有自己的油田。

    他并没有多说什么,因为很多事情和大明的人讲,他们都不懂。

    像毛雄,很显然认为,拿着丝绸和白糖到那边,更能赚到大钱。

    “你来回一趟近一年,也跑的太辛苦,休息下后,等召见,再到宫里来。”朱高煦道:“朕要成立商业部,筹建几大集团公司,以后专门负责赚钱。”

    “臣遵旨,多谢陛下。”毛雄欣喜道。

    等过了几天,朱高煦叫来内阁成员,商讨了自己的商业部的改制计划。

    商业部下设三大司,盐业司、糖业司、海上贸易司,矿业司,负责管理四大集团,大明盐业集团,大明糖业集团,大明海上贸易集团,大明矿业集团。

    这次改动比较大,内阁们纷纷全力支持。

    因为之前除了盐利是朝廷有管理,糖业和海上贸易,几乎就是皇帝私人在干,皇帝每年会拿一部份利润出来上交户部,大头还是皇帝拿去了,即便是盐利,现在还有部份在海边卫所手上,不是全部归朝廷所有。

    这是因为当年朱高煦起兵时,为拉拢广东和福州两地官兵干的事。

    但这几年,朱高煦先是军屯分离,把军户和家属分开,仅军户晒盐就有点累了,很多人都干的不爽。

    现在借这几年皇权巩固,朱高煦决定拿盐利先开刀,正式改制。

    盐业历来都是朝廷管制,但历古朝代都不是最大的收入来源。

    即便是后世,也只占朝廷总收入的万分之二到四。

    这收入是相当低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万亿收入就两到四亿。

    朱高煦到大明朝来时,当年全国收入二十多万亿,按比,也就一百亿不到。

    而在原明朝,朝廷发盐引来换收入换粮,因各种宗室官员侵占,所得更是少之又少。

    现在宗室官员侵占少了,但难保将来不会再卷土重来,所以朱高煦打算拍卖全国盐田,盐证。

    和他用青楼的套路一样,把全国现有盐田中的百分之九十,按面积设证,十年起拍,卖与商人。

    朝廷除了一次性收十年拍卖费,再按面积收税,同时限定盐价范围,不能让盐价飙升。

    朝廷自留百分之十盐田自己经营,以做为和商人盐田经营的对比。

    大明盐业集团,就是自营的全国百分之十。

    这百分之十,基本是广东福建两省以前军户,这次朱高煦给他们一次选择。

    愿意退役的,以后进入盐业集团,转身国企,专门干盐业,拿高工资,不用打战。

    不愿意退役,继续当兵,但以后,不能经营盐业。

    结果大部份都选择进国企,退役,朱高煦借着这机会,又裁了上万军人。

    自古以来盐就是暴利,朝廷传出拍卖盐田,顿时天下震惊,各地商人纷纷涌跃报名。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