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论拜码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起舞台事故,我们京剧演员最容易出现的舞台事故就是道具拿错了!”

    林牧顺手从旁边的桌子上拿起了一把剑,挂在腰间,单手一按,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

    “很多角色,上场的时候都是单手按着腰中的宝剑,但是上台之后,发现这把剑变成了一把刀,那该怎么办呢?”

    下面的观众们听到这话,全都是一脸疑惑,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一把剑和一把刀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吧!

    林牧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从大家的表情我算是看出来了,大家好像很不以为然的样子啊,但是这放在过去的戏台上,如果被那些较真的戏迷们看到,喊倒好那都是轻的,遇到脾气不好,把你的戏园子砸了,你还得出来给人家道歉呢!”

    我去,过去的戏迷这么勇吗?

    “今天我就来告诉大家当年的一位大角儿遇到这件事的时候,是怎么解决的,这位大角儿就是伶界大王谭鑫培先生!”

    “当年谭鑫培先生唱了一出《文昭关》,就是伍子胥逃国的故事,里面有这么四句唱词,乐队老师,来活了,赶紧的!”

    林牧冲着乐队老师那边喊了一嗓子,逗得台下观众们都是哈哈大笑!

    几个乐队老师无奈的看了一眼林牧,都拿起了自己的家伙事,操动了起来!

    熟悉的西皮流水板式,让喜欢京剧的观众们都是跟着打起了节奏!

    “过了一天又一天——”

    “心中好似滚油煎——”

    “腰中枉挂三尺剑——”

    “不能报却父母冤——”

    林牧这一次,并没有用马派的唱腔,而是学了谭派的唱腔,让观众们都是眼前一亮!

    现场的观众们顿时爆出了一连串的叫好声!

    这谭派的味道,还真是不错!

    林牧唱完之后,笑呵呵的说道,“那天,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后台管道具的老师在谭鑫培先生上台的时候,在他的腰间别了一把刀,等到上台的时候,手往上一按,他自己就感觉到了!”

    林牧将腰间的宝剑摘下来,放在了桌子上,又拿起了一把刀,下面的观众们一看,很明显,两样武器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信大家也能看出来,这两样武器可是不一样的,也许现在的观众们不在意,但是当年的观众看戏,可是要比现在观众们看电视剧要严厉多了!”

    “现在看电视剧,都是用放大镜看的,剧中稍微出现一点穿帮,观众们都能够找得出来!”

    “而当年看戏,很多人都是抱着看角儿出错的心态来的,不一定是角儿的黑粉,也许就是角儿的真爱粉,就是想要看看角儿出错时候的样子,起起哄,他们看戏,就跟拿着显微镜一样!”

    “当然,他们看到谭鑫培先生按着一把刀出来,当时肯定不会说出来,因为说出来,万一你扭头回去换了一把剑,虽然有点丢人,但是也并非是不可以,而如果你开唱的时候,唱出了‘腰中枉挂三尺剑’,那么下面的戏迷们肯定让你下不来台!”

    下面的观众们顿时就明白了林牧的意思,其实他们中也有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心思,我们虽然都是你的粉丝,但是我们也想看你在舞台上出错的样子,这就是我们爱你的方式啊!

    林牧笑着说道,“你们知道谭鑫培先生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观众们都是一个个的摇头,表示除了回去换一把剑,还能怎么解决啊,这就是个死局啊!

    林牧脸上露出了一抹敬意,说道,“要不说人家是艺术家呢,能耐就是大,人家上场之后,直接就把戏词给改了!”

    下面的观众听到这话,都是露出了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现场改词,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影视剧里很多演员都会现场改词,然后就成为了经典!

    看到观众们的表情,林牧摇了摇头,说道,“你们以为京剧里的改词有那么容易吗?”

    “如果这个“剑”字不是最后一个字,那改起来就很容易,但是它是最后一个字,‘剑’是‘言前辙’,而‘刀’则是‘遥条辙’,辙口都不一样,要改不能只改一句,这四句词都要改!”

    所谓的辙口,其实就是押韵。

    京剧作为我国特有的古典歌舞剧,其中在唱的方面,讲究的就是合辙押韵,以求节奏明快,旋律优美。

    而这些辙口,被艺人们总结出了十三道大辙,也就是十三个韵类!

    每个辙口用两个汉字来表示,就是:中东、江阳、衣期、姑苏、怀来、灰堆、人辰、言前、梭波、麻沙、也邪、遥迢、由求。

    为了好记方便,曾有人将它们编成了一些口诀!

    比如“月落花浮水面,楼台倒影印池塘”。

    又如“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林牧将那把刀按在腰间,说道,

    “当时人家谭鑫培先生上台之后,一点都看不出来紧张的样子,直接开口就唱——”

    “过了一朝又一朝——”

    “心中好似滚油烧——”

    “父母冤仇不能报——”

    “腰中空悬雁翎刀——”

    精彩的谭派西皮流水,再次获得了现场观众们的掌声!

    这次的掌声,不但是送给林牧的,更是送给那位临危不乱的谭鑫培大师的!

    “每一个能够被称为艺术家或者大师的前辈们,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魅力,也有着非常强的舞台应变能力,这种事情,你就算是换我上去,也会有些不知所措的,临场改词,那可不是说说就来的!”

    林牧的这番话,让不少人都是默默的点头!

    虽然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四句词,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你需要在那么紧张的舞台上,几步之内,就要想好唱词,而且辙口还要对,情绪也要对,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这不但需要演员有着极强的心理素质,而且应变能力也要非常的强悍。

    谭鑫培先生被称为伶界大王,那绝对是名副其实的!

    “在我们梨园行啊,还有一个很大的规矩,之前我也说过了,我们京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