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事关皇帝的小金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胭脂,古语又叫”燕支”、”燕脂”、”焉支”,自古以来在东方文化中就是女性美的一种象征。胭脂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已发掘的考古资料上看,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已发现梳妆奁[lián]内就有胭脂等化妆品,墓的年代大致在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可见,最迟在秦汉之际,妇女已经用胭脂化妆了。但为何叫胭脂,深究其来源又有两种不同说法。

    第一种说法,据五代马缟[gǎo]《中华古今注》记载,”胭脂盖起于纣,以红蓝花汁凝为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意思是说商纣王时期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用以敷面,因为产地在燕国,所以称为”燕脂”。相传商纣王的宠妃妲[dá]己也发明了一种桃花妆,用各种花瓣的汁液凝成脂粉,涂在面颊上。

    [祁连山:焉支山马场]

    第二种说法,是胭脂起源于匈奴说。西汉时期,名将霍去病大败匈奴河西部,迫使匈奴浑邪王率4万人投降汉朝,汉朝取得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给匈奴以沉重的打击。匈奴妇女们于是唱起了一曲哀怨的歌:”亡我祁连山,使我牲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对于匈奴妇女而言,丢失了祁连山的牧场不必过于伤心,因为在别处可以找到新的繁育牲畜的牧场;但丢失了焉支山,她们就无法为出嫁的新娘化妆了。新笔趣阁

    据晋朝崔豹《古今注》记载:”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谓为燕支粉。”崔豹所说的”西方”,指的就是中国西北的河西走廊,即甘肃省祁连山地区,这个地方古代就叫”焉支”。《西河旧事》等书也记载,焉支山遍生一种叫”红蓝花”的植物,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在石钵中淘去黄汁,便可制成鲜艳的红色颜料。”匈奴嫁妇,采其花,榨其汁,凝为脂,以为饰”。单于[chányú]的阏氏[音yānzhī,即正妻]用这种颜料混合油脂涂抹面颊,让风吹日晒稍显粗糙的面容变得红润起来,后来匈奴贵族妇女们纷纷仿效,使这种颜料逐渐成为匈奴妇女的主流化妆品。因为这种化妆品和原料红蓝花均来自焉支山,并且由匈奴单于的阏氏使用推广,故汉人称其所制成的红妆用品为”焉支”,后来演化写作燕支、胭脂。

    [胭脂原料:红蓝花]

    但是前述两种说法,多半都是后世文人的臆测,或者传说的成分更多一些,由于缺乏现代考古学的证据,都难以令人信服。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经清楚地表明,先民们已经知道用矿物质的红色作为颜料和涂料着色剂,更容易获得和提取的植物花朵颜料难道不为先民们所知吗?为何非要等到商纣甚至更晚时期由匈奴妇女发现并使用?所以上面两种说法经不起仔细推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发现一件颇有说服力的出土物证,即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属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出土的神女头像,可以旁证胭脂的起源要早很多。1986年第八期的《文物》杂志刊载考古专家报告,说距今5600多年的这些神女头像”面涂红彩”,”唇部涂朱”,”出土时颜色呈鲜红色”。不难想象,倘若先民妇女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涂红打扮,就更加不会去为神像搽胭脂、抹口红了。神女头像上所施朱红是矿物还是植物质的,目前尚无科学鉴定。但可以确定的是,神女像上的颜色出土后很快消失,现已不甚明显。所以据此判断,用植物性染料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些。不管结论如何,东方女性涂口红,搽胭脂,保守估计至少已有5000多年历史了。

    追溯口红的历史,考古学家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口红出现在公元前三千多年苏美尔人所在的城市乌尔。古埃及人十分热爱化妆,他们会使用黑色、橘色、紫红色的口红,男性也会使用:古罗马时代一种名为Fucus的口红是以紫红色含水银的植物染液和红酒沉淀物所制成。相传当时的埃及艳后十分偏爱口红,至今还有一种洋红色的口红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在我国,口红最早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西汉刘熙在《释名》中写道:“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丹就是丹砂,朱砂,古代用作染色的红色颜料。《意林》卷四引汉王逸《正部》提到“皎皎练丝,得蓝则青,得丹则赤。”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墓葬品中,我们就发现了藏于漆器盒中的口脂,历经几千年颜色依然鲜艳。古代的口脂是装在小盒子的,以便随身携带,上妆时用指尖轻点,然后均匀的涂抹在嘴唇上,最后用指腹晕染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有“丹唇”的艺术形象,宋玉在《神女赋》中描写神女时,写道:“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湿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朗兮,嘹多美而可视。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地其若丹。”曹植在《洛神赋》中描写洛神也说道:“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显然,纤瘦的腰肢、雪白的皮肤、红色的嘴唇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一种美的時尚。

    到了唐朝时,口脂进行了新的改良,在原来粘稠的盒装基础上演变出了条状的口脂,晚唐传奇《莺莺传》里,就有张生赠物于莺莺口脂的记载:“捧览来词,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之饰。”“口脂五寸”,将唇脂的条状写得十分明白。唐朝人将原来口红中的动物油脂替换成蜜蜡。这样可以使得上妆感更好,色泽保持度更久,嘴唇开裂的程度也大大的减小。还出现了图案各异的花式唇妆,在唐人宇文士及所辑的《妆台记》中出现了这些精致的唇妆样式:“唐朝末年,女子点唇,所用的胭脂晕品为: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恪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眉花奴。”我们在传世的唐朝的许多仕女画如《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炼图》、《执扇仕女图》等中,均可以看到当时的女人们对于口红的热爱。宋代流行的是较为清淡的妆容,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明代以及清代早期。在这些时期并不提倡过份醒目的妆容风格,而唇妆也同时转为某种较为自然的状态。到明清时,口脂称谓变成了胭脂,唇颊都可以使用。在《红楼梦》中可以看到许多故事情节都表现。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女子开始流行一种只画下唇的唇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原来下唇涂满,到了晚清以后则越涂越小,成了我们在影视剧中所常见的“樱桃”小嘴,最后只剩下唇中央的一点红了。

    为什么女性对于红唇会如此的热爱?现代科学家们研究红色带给人心理细微的变化时得出了一些结论,这些或许可以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对于口红如此着迷。研究表明,红色其实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颜色,但是,在关系情境下时出现了变化。当把女性照片放在红色背景上,或者把照片上衣服颜色改为红色时,男性倾向于评价这位女性更漂亮,更有性吸引力,更愿意与之交往。但是红色并不影响男性对女性友好、聪明和总体好感等特质的判断。这种效应只存在于异性之间,红色不影响女性对女性的评价。同性之间无法察觉和感知性信号,所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