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宋先生(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最后不得已,宋先生只能求助于那位东洋岳父资助,又在京城开办了一个古玩铺,聊以谋生。

    说起来,做这行宋先生倒是有优势。

    尤其是在陶瓷烧制工艺上,他满肚子的学问,应该算是国内顶尖的专家。

    实际上他和清室善后委员会不少人都是好朋友,还接受过京城美术学校校长林风眠的邀请,曾兼任过一段时间陶瓷艺术的客座教授。

    所谓清室善后委员会,就是溥仪逊位后替北洋政府清理故宫财产的那些人,后来就都成了故宫的古物专家。

    而京城美术学校呢,就是后来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也就是国家美院的前身。

    因此凭着这份慧眼识珠的超群本事,宋先生弄到了不少好东西。

    生意便很快就红火起来,一跃成为了当年京城知名的古玩商家。

    至于宋先生和康术德的缘分,完全是因为1929年的一场大雪。

    据老爷子自己所说,那时正是他最落魄的时候。

    不但被“杆儿上的”夺了风月场所门口乞讨生计,被折断的手指还没养好,而且还花光了身上最后一个大子儿。

    刚刚被“鸡毛店”的老板从店里撵了出来,又饿又冻在街上走着,不知该往何处去。

    结果没想到,他走到南池子大街,又被辆拐弯打滑的汽车给撞了。

    万幸的是,那辆车恰恰是宋先生从汽车行雇的。

    当时,司机见康术德是个小叫花子,只撞破了头,本没当回事,重新发动汽车就想离去。

    可宋先生是个好人,不忍见这么个半大孩子负伤冻死街头,就将康术德带回了家里,给他治伤。

    后来,也不知是康术德有眼力见儿的机灵劲儿帮了他,还是她感恩戴德的厚道起了作用,又或是他的孤儿身份让宋先生有点同病相怜的感受。

    反正等他伤养好了,也没被轰走。

    宋先生把康术德就留在身边当个常随伙计。

    不但管吃管住管衣裳穿,每个月给他一块钱,还教给他认字。

    毋庸置疑,像康术德这么一个差点成为街头“倒卧儿”的乞儿,自然很感激,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他十分好学勤快,也一心一意的为宋先生办事。

    慢慢的,随着见识和知识的增多,他的聪明机智逐渐都展现了出来。

    无论是宋先生卖货给人,还是趟鬼市淘货,又或是去大宅门看货。

    康术德在他身边,都能恰如其分的予以辅助。

    由于康术德非常擅长与人聊天和从细处举一反三。

    是既能够让顾客长面子,又懂得如何小贩讨价还价,还懂得从别人嘴里探听消息。

    这种能力,当然非常适合古玩生意的。

    宋先生也就对康术德越来越器重和依仗,把平生所学都尽力教给他。

    俩人的感情也日益增厚,既似师徒又似亲人。

    (注:鸡毛店,解放前最简陋的小客店,一间小屋,土炕占了一大半,可住七八个人,仅避风雨,其陋可知。住客多是外地来京贫民,他们日间外出谋生,有做小买卖的,有拾破烂的,有做小工的,有当脚夫的,有打执事的,还有讨饭的。因为没有被褥,仅靠垫鸡毛取暖,所以叫鸡毛店。别名又叫花子店,可想而知,说明住这种小店的人和要饭的叫花子无异。清代大诗人蒋藏园(士栓)写有京师乐府词多首,其中“鸡毛房”一首,咏的就是这些小店,诗曰:“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黄昏万语乞三钱,鸡毛房中买一眠。牛宫豕栅略相似,禾秆黍秸谁与致。鸡毛作茵厚铺地,还用鸡毛织成被……腹背生羽不可翱,向风脱落肌粟高。天明出街寒虫号,自恨不如鸡有毛。”写的何其沉痛!另一位诗人栎翁咏“鸡毛房”云:“齐人无地可容身,风雪严寒手足皴。鸟革何方能覆翼,鸡毛有被也生春。”)

    ???.biQuPai.coM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