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八章 拜年(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这婆媳俩到底怎么一回子事儿?

    怎么一下子关系就融洽了?

    结果问了其中的原委,倒是从老爷子那儿又知道了一件边家的趣事。为此,他既得承认,这过日子也是一门学问,而且也不免对边大妈这个新媳妇刮目相看。

    到底怎么一回子事儿呢?

    敢情据康术德说啊,边建功和这沐月英去年国庆结婚之后,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跟大家想的那样来着。

    这边大妈是怎么都看不上这个新媳妇,觉得光好看而已,画上的纸人一样,处处冷落。诡

    每个周末,这边建功两口子来2号院看爹妈,在边大妈那儿都没有好脸,曲意逢迎也没用,干点家务活儿也老挨老家呲哒。

    小两口的委屈弄得邻居们都看不过了,背地里没少替小两口说好话,开解边大妈。

    可没用啊,边大妈自己心里有疙瘩,总觉得这个儿媳妇娶亏了。

    带个残废的妈就不说了,关键这“穆桂英”自己也二乎。

    这母女俩一个残废,一个没心眼,过日子都得指着边建功,她这当妈的心里要能痛快才怪了。

    不过幸亏事实并非如此。

    入冬之后,有那么一个礼拜天,有个从街道缝纫社进货的个体户,为了谢谢边大妈帮忙给了些俏货,就给边家送了个从乡下弄回来的猪头。诡

    结果恰恰就是这个猪头改变了边大妈的心思,让她从此对这个新儿媳妇没了成见。

    要知道,这城里人和农村人还是有挺大区别的,从生活起居到衣食住行处处不同。

    别看农村人进了城容易转向,可反过来,许多乡下认为稀松平常的事儿,对于城市人也会犯难了。

    就比如这猪头吧,摆在篮子里,小二十斤的一个肉乎乎,脏兮兮的大猪脑袋。

    怎么收拾怎么做,就没几个城里人懂行的。

    从古至今,这玩意,京城人全吃的是现成的。

    过去全是乡下“卖熏鱼儿”的背着一个小红箱子来城里卖做好的猪头肉,现在呢全是副食店里去买就行,谁弄过这啊?诡

    真要打听,那也得去问岁数大的,打农村进城的人家,或者是专业的厨师才行。

    也是巧了,像边家,罗家和米家全是城市贫民。

    三家的主妇,会炖肘子,烧黄鱼,炸丸子不假。

    但这猪头谁也没摆弄过,她们凑一块堆儿也没商量出个准主意。

    儿媳妇们?更指望不上了,老家雀都不行,小家雀能行?

    可也别说,什么都难不倒有心人,这天,还就该着这沐月英出彩儿。

    她这天看着家里老人发了半天愁,居然踊跃的毛遂自荐。诡

    “妈,不行交给我试试吧?”

    “你?你会做?”边大妈压根不信。

    “反正也没人会,您就让我试试呗。我不会不要紧啊,鼻子底下有嘴,大不了我问别人呗?您老就踏实歇着,别管了……”

    “喝,还不让我管了。那行吧。好啊,那这个东西就交给你了,烧好了大家吃。”

    边大妈当时也有点置气。

    心里寻思,我就不信,我们都不会做的东西,你就行了。

    问?问谁啊?诡

    这院里的人就没一个会的,再问就只能上街扫听去了。

    可还别说,这“穆桂英”打得就是上街的主意。

    只见她一手提了菜板菜刀,一手㧟着装了大猪头的篮子,昂昂然出大门而去。

    真跟穆桂英要去大破天门阵似的。

    边大妈可是为此吃了一惊。

    必须得说,这时候谁家吃顿肉食都不容易。

    好大一个猪头要让这媳妇乱来弄得没法吃她还真有些心疼,于是忍不住悄悄跟出去。诡

    京城胡同里的的民风,媳妇们在街门口择个豆子,洗个菜很平常。

    一来在外头忙活不影响家里卫生,二来还可以看看街上的风景。

    街上的人看我,我看街上的人。

    京城的普通老百姓还就是这么的浪漫。

    却见那“穆桂英”在门口放好案板,把大猪头放上去。

    然后抡起菜刀,对着这猪脑袋乒乒砰砰就乱剁起来。

    当时给随后看着的边大妈险些气昏。诡

    心说了,这儿媳妇真就是糊涂车子一个,简直就是胡来的丧门星嘛!

    会不会做饭的都知道,猪头哪有这个侍弄法的?!

    还有,你不说是要上街问旁人的吗?你怎么不问呢?

    心疼家里东西,想出去制止,又碍于刚才刚说过自己不管了……

    正在院里犹豫纠结中呢。

    这个时候胡同里走过来一个挎菜篮子,上了年纪的老太太,看见“穆桂英”英姿飒爽耍大刀呢,对着她就开口了。

    “哎呀,闺女,我说你这是干什么呢?猪头哪有这个做法的?!”诡

    这老太太满头白发,还缺了半嘴呀,怎么也有七十了,边大妈并不认识。

    她探头看了一眼,瞅着只是有点脸熟。

    印象里好像是煤市街东边哪条胡同的,每天去菜市场,倒是爱打这儿过。

    “穆桂英”却是马上放下刀,围裙上擦擦手,陪着笑,很客气地说,“奶奶,我这不是不懂吗?”

    老太太放下菜篮子,拎起猪头看看,又说了,“不懂也不能乱来啊,这样不是都剁坏了?这么好的东西,让你这么糟践了,多可惜了啊。”

    “穆桂英”自自然然地接上话来。

    “说的是呢,我这儿其实正发愁呢……那您说,这东西应该怎么作?”诡

    “怎么做?先拿火筷子烧红了,把这些毛燎掉,然后把下巴剖开,这里,这里,这里,不能吃的脏东西切掉,然后拿个大锅焯一下去腥味,准备些调料,大葱,姜,大料……”

    正说着呢,又有人答茬儿了。“老姐姐,要我说光焯不行,下锅时候弄点儿白酒烧滚了浇上,那味儿才好。”

    又一个提拉着一兜子土豆的大娘凑过来说。

    这个人,边大妈照样不认识。

    但她清楚,应该这俩老太太是相互认识,差不多是一条街住着的。

    “对,过去我们老家做猪头就讲究放酒。还有就是别急着放盐,先炖透了再下味。”

    又一个声音来凑热闹了。诡

    这个声儿倒是熟悉的。

    是……三号院的黑子妈,边大妈忍不住一拍巴掌。

    嘿,怎么把黑子妈给忘了,她娘家原来在保定就是杀猪的啊。早知道,问她去不就结了、。

    “对了,我们家过去烧这个的时候,起码得放两头大蒜,闺女家里有么?要不先从我这儿拿几头?我认识你婆婆,你不就边家的新儿媳妇嘛。别跟我客气……”

    黑子妈还挺热情,主动给蒜。

    “大妈,那您说这么大的猪头放多少盐合适呢?”

    得,听儿媳妇问出这么一句,边大妈这个时候已经彻底放心了。诡

    再之后,有这么几个老太太一聚堆儿。

    没多久工夫,这就围了不少人。

    除了几位行家,一个个对着猪头发表意见,交流烹饪经验。

    其他的人全是来学习长见识的。

    最后倒把个眉花眼笑“穆桂英”放在一边没人理了。

    没辙,谁叫咱京城的老百姓不但喜欢凑热闹而且还热心肠呢?

    而这天的晚上,一家人吃完香喷喷的大猪头。诡

    边大妈终于想明白了,这个新儿媳妇表面是毛躁了点,可是内秀。

    人家上街,不是不问,而是用一种类似于钓鱼的聪明办法来打听想知道的事儿。

    有这股子伶俐劲儿,今后过日子遇着事倒也不会太抓瞎,多少能让人放心点了。

    于是把儿子叫过来,悄悄塞给了他五百块钱。

    “你们结婚,妈也没给你们买什么。这点钱算妈的一点心意。你回头给你媳妇买个金镏子也好,买块小金表也好。都听她的吧。”

    就这样,边大妈的心结解开了,边家的婆媳关系还就好起来了。

    1秒记住:。手机版阅读网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