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六章 为大明之崛起而读书(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bsp;  何况论起对皇帝的了解,韩爌肯定比自己要深一些。毕竟自己只能通过大概的猜想来判断这位陛下是什么脾气秉性,可是韩爌却能够真真切切的接触到陛下。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自己听韩爌的没有什么坏处。

    见到张余如此上道,韩爌的心里面也松了一口气。

    事情进行到这一步,已经算是开了一个头。下面的这一步就很关键了,主要是看张余和冯从吾能不能说服陛下。

    如果他们能够说服陛下,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所以这件事情很重要,韩爌这才叮嘱张余。

    “回去准备一下吧。日子到了,老夫会带你进宫。”韩爌笑着说道。

    “那学生告辞了。”张余连忙躬身说道。

    等到张余走了之后,韩爌轻轻地端起桌子上的茶盏喝了一口,脸上的表情有一些深沉。

    自己这一次也算是孤注一掷,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吧。

    朝堂之上,算得上很安稳。虽然下边闹腾得很厉害,但是基本上没有什么用。

    整个朝堂之上没有人敢开口,也就没有人能闹腾起来。有什么五品七品的小官闹腾,他们也翻不起什么风浪。

    所以朱由校的日子过得还算安稳,这让他的心情很不错。

    辽东那边现在已经安静了下来,女真人的进犯,熊廷弼应对的也还好,基本上不用朱由校操什么心。

    百工院那边一切进展的也都还算顺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家书院的考试终于要开始了。

    对于这件事情,朱由校还是比较关切的。虽然对外说这是一个简单的试点,但是对于朱由校来说却是不一样的。

    因为在朱由校看来。这个皇家书院更多的是为自己培养官员的。

    “皇爷,韩阁老到了。”陈洪来到朱由校的身边恭敬的说道。

    听到陈洪的话,朱由校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一次的事情倒是有意思了,希望这个冯从吾和张余能带给自己一点新鲜的东西。

    他淡淡的笑着说道:“让他们进来吧。”

    “是,皇爷。”陈洪答应了一声,然后转身向外面走出去带人了。

    时间不长,韩爌三人就在陈洪的引领下走了进来,就要对着朱由校行礼。

    朱由校笑着说道:“行了,免礼吧。”

    韩爌三人立马恭敬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朱由校细细的打量着站在韩爌身边的两个人。那个老的应该就是冯从吾了,至于站在另外一侧的年轻人应该是张余。

    朱由校看到这两个人,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很容易改变的,比如人心。

    有的时候,人心是最坚固的,最不容易撼动的;但是有的时候,人心却就是最容易动摇的。

    冯从吾是东林党的人,现在他也选择改弦更张了。朱由校的心里面也说不上是什么滋味,他深深地看了一眼张余。

    显然在这一次的事情之中,这个年轻人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个人是个有能耐的人,只是不知道他的能耐究竟是在什么方向。

    “韩爱卿,人既然已经带到了,你就先回去吧。”朱由校看着韩爌,温和的微笑着说道。

    “是,陛下。臣告退。”韩爌答应了一声,躬身退了出去。

    不过在他走的时候,深深地看了一眼张余。这一眼之中蕴含着警告,同时也蕴含着希望。

    等到韩爌走了之后,朱由校笑着说道:“韩爱卿向朕举荐了你们两个人,那今天朕就来听一听。”

    说着,朱由校转头看向陈洪,说道:“给冯爱卿搬一个椅子。”

    这个待遇就很高了,让冯从吾都是一愣,连忙说道:“臣谢陛下。”

    至于站在冯从吾身边的张余,自然就没有这个待遇了,只能是站在冯从吾的身后。

    等到冯从吾坐下之后,朱由校这才说道:“冯爱卿,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朕。朕找了很多书,问了很多人,可是依然没有人能够为朕解答。今天朕也问问冯爱卿,你说读圣贤书所谓何事?”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回答确是非常的难。

    因为自从文天祥之后,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标准的答案。

    因为文天祥曾经说过,“孔曰成仁,孟曰起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因为文天祥太有名了,所有文人都将他视作榜样,视为是作为臣子应该追求的榜样,所以这句话也就名声大起。

    在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所有人下意识的想到就是文天祥的事,就直接回答了。

    可是现在皇帝这么问,很明显就不是让你这么说。

    毕竟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是文天祥的答案,那么陛下不可能不知道。陛下既然说困扰了他很久,那么必然这个问题就不是这么简单能够回答上的。

    至于大学之中所说的“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肯定也不是陛下想要的答案。

    因为这个答案实在是太简单了,书里面就写了,拿过来看就行了,也是人人都会说的。

    所以陛下想问的根本就不是这个,而是另外的答案。

    这一下就难住了冯从吾,他本身就不善于机变,一时之间居然不知道怎么回答。

    朱由校看了一眼冯从吾,脸上也没有什么表情。

    显然冯从吾不能回答他这个问题,这就让朱由校有一些失望。

    虽然你们转变的很快,但是如果连这个问题都没有悟清楚的话,那你们要做什么呢?

    抬头看了一眼张余,朱由校发现他似乎有所异动,于是便问他:“你有什么想法?”

    张余见朱由校看着自己,还问到了自己,心中就是一动。

    事实上,这是他刚刚没有想到的。虽然他很想说,但是陛下没问,他真的不敢说。

    在来这里之前,韩爌就嘱咐过他,千万不要乱说话。可是没想到陛下居然问了。

    看着朱由校面无表情的脸和十分深邃的目光,张余的心里面就是一动,随后他躬身说道:“学生以为,读圣贤书是为忠君报国。”

    听到这句话之后,一边的冯从吾脸色就是一动。

    在冯从吾看来,这个答案实在是过于庸俗了,另外也和文人的理想不符。最关键的是,有些太过于献媚陛下了。

    不过想到张余的为人,冯从吾也就不吃惊了,他就是这么样一个人。

    朱由校听了张余的话,轻轻的笑了。这个张余还真的是没有什么下限。

    不过对于张余的这个说法,朱由校不置可否。因为他的这个回答根本什么意义都没有。

    在现在的读书人看来,他们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少嘴上是这么说的。

    说的光明正大一点,读书是为了明理,而不是什么为了皇帝效忠。他们做臣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致君尧舜上。

    说白了就是要让皇帝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个致君尧舜上就很有意思了,是让的意思,这里面强调的是他们本身。

    谁让皇帝像尧舜一样圣明?

    是他们这些做臣子的,而不是一昧去听皇帝的话。如果一昧去听皇帝的话,那反而成了奸臣,变成了和他们抨击的锦衣卫和东林党一类的人。

    所以即便有人提出这个提法,在这个时代也没有办法推行下去,反而会受到舆论的抨击,被更多的人认为是一种献媚皇帝的表现。新笔趣阁

    看起来是在奉承自己,但是朱由校却觉得没有奉承到地方,可能就是这个时代的局限性了。

    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太监和锦衣卫,朱由校得到的答案是一样的。

    于是他看了一眼冯从吾和张余,笑着说道:“朕倒是有一个想法,朕觉得儒家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修身和齐家就不说了,主要是说的读书人和自己。”

    “朕也知道,前面还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可是朕想谈的却不是这个。朕想说的是后面的,文人为何读书?武将为何练武?”

    “刚才张余你说是为了忠君报国,朕觉得欠了一些气度,显得小气了一些。朕反而觉得文人读书、武将练武、农人耕织、商人经营,为的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大明的繁荣昌盛,为的大明能够崛起于当世,能够震慑寰宇。”

    “所以朕以为,读书人当为大明之崛起而读书,在知道了为什么读书之后,才会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你们觉得呢?”

    说着,朱由校转头看向张余两人,脸上带着笑容。

    虽然朱由校的语气很轻,但是话语之中却带着浓浓的不可置疑。

    张余瞬间就明悟了,陛下这是在让他们接受这个思想,回头将这个思想作为他们学派宣传的主基调。别说什么其他的了,这个就是第一要点,一定要排在第一位。

    比起忠君报国的口号,为了大明之崛起而读书的确是更大气磅礴,

    最为关键的一点,这个提法更容易被读书人所接受。

    因为大明包含的太多了。君包含的只是一个人,而大明还包含着更多更多的东西。

    说为了大明之崛起而读书,要比说为了忠君报国而读书显得更加的高大上。

    这就是陛下希望读书人做到的事情,也是希望自己这些人能够教给读书人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