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战事顺遂,吐蕃之变(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时间内要修整军势,总结好了失败的教训后,再开启下一场大战,这个期间就是吐蕃攻伐其他国度的间隙。

    可以说面对大唐这样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国度,吐蕃也是压力巨大。

    不得不在每走一步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大唐的选择,甚至必须是在走钢丝,付出一部分代价,才有可能得到令他们国势更上一层楼的好处。

    高原确实是一个天然的屏障,然而随着吐蕃和大唐的接触日久,这些屏障也失去了效果。

    大唐军伍里已经有许多可以适应高原作战的士卒了。

    为了让自己的子民有更多富饶的土地可以耕种,吐蕃就将目光放到了另外的两个方向,更西边的天竺以及北边的西域各国。

    对吐蕃来说,这是一场关乎生存的战争,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失败就等于再无出头之日。

    可一旦是大唐胜利,那么就说明之前的情报和策略都正确,下一步就只需要等待三个藩镇的节度使都准备完毕,开启全面的进攻,一次性解决吐蕃对于西域各国的忌惮,打出安西都护府数十年的安全。

    也可以让大唐和吐蕃之间和平许多年,甚至真的开启互市,用一种更加主动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吐蕃的局势。

    这也是要建立在大唐胜利的前提下,可以说这一场大战虽然是试探性的,却已经关乎之后的国策走向。

    两方的交战之辈也是心知肚明,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而且别看只是试探一战,双方集聚的士兵也都已经超过了十万之巨,虽然各自都没有将最精锐的士卒派出来,可是也已经是极为悍勇的存在了。

    ...

    吐蕃如今青海的守将乃是吐蕃大论乞力徐,实际上在崔希逸担任了河西节度使以后,就开始和吐蕃修好,甚至在两边还签订了盟约,希望可以维持一个长久的和平。

    可惜自开元二十二年以后,自王忠嗣被调任到河西担任副使开始,原本是两边修好的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再次在边境立栅栏,设置守捉,是因为时局又有了新的变化。

    面对如此的情况,崔希逸也只能按照朝廷的要求,然后与乞力徐修书一封,说明了情况,然后将之前的盟约作废。

    这固然引起了吐蕃一方的不满,可是乞力徐也很清楚崔希逸能做到这样一步,也已经是极有君子之风了。

    于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青海修筑石堡,设置工事,也在两年的时间里,成为了一座坚城。

    面对这样难以攻破的堡垒,王忠嗣却是意外的选择,将这座大城绕了过去,只留下了数千人用以监视,用更快的速度,更集中的兵力,迅速的将青海城周围的所有吐蕃势力全部连根拔起。

    正因为摸清楚了这周围的地形环境的情报,王忠嗣带兵一连进军了两千里,将四散的吐蕃兵员尽数剿灭在了来路上。

    让青海城一座孤城,成为了大唐占领的疆域里,仅剩下的礁石。

    始终的围而不攻,再搭配上不分早晚的侵扰,甚至都没有超过一个月的时间,青海城内里就已经发生了大大小小十三次叛乱。

    可就在乞力徐觉得自己此役已经毫无胜算,只能祈求吐蕃国主救援之际,吐蕃的都城逻些城内正也在发生一场剧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