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文官没一个好东西(大杯)(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胡人治胡,汉人治汉的么,还有那大唐,即使是以太宗之强横,除了高句丽,不也就都是打服了就完事儿了么。

    其二,则在于群臣认为再打下去,凉州的吐蕃一定会四散逃窜,以至西境大乱,若是再打下去,大宋非但不会在凉州建立更好的管理手段,反而会得到一个巨大的包袱,根本得不偿失。

    凉州么,自古以来就是出叛贼的地方,差不多得了呗,况且此地距离关中地区也实在是太近了,此处一乱,整个关中都会跟着乱,太得不偿失了,而且大宋目前根本就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毕竟吐蕃人还是很有特点的,他们现在因为是一盘散沙的缘故,所以合是一条虫,但实际上这作为一个能与大唐和大食两大公认的世界级霸主争锋,夹在中间两头撕咬却不落下风,这样的民族,其文化中,骨子里,是有一种极其可怕的凶性的。

    说白了就是悍勇。

    单兵悍勇的吐蕃,除了全职训练的大宋禁军之外,无人能够压得住,一旦散开了花的做了流寇,再大量的往关中地区去逃窜,那确实就够大宋喝一壶的了。

    第三点反对的理由就更简单了,那就是群臣也不傻,全都明确的指出,这仗若是再这么打下去,尤其是咱们大宋想要斩尽杀绝的话,那么辽国一定是不会干看着的,他们搞不好还会亲自下场。

    “二哥现在,也是越来越会当他的文官领袖了啊,比以前倒是进步了许多,这折子明显不是他写的东西,应该只是让他挂个名罢了,此前我跟他还真聊过这件事,他对此哪有什么反对的意思?”

    赵匡胤呵呵笑着点头道:“这折子由你二哥牵头上,对咱大宋来说,也算是好事。”

    赵光美闻言,不自觉地挑了挑眉。

    这话倒也没错,二哥现在的人设便是如此,凡是文官们普遍赞成的,他就必须无条件赞成,凡是文官们普遍反对的,他就必须无条件反对,尤其是跟赵光美有关的事。

    私下里其实他们哥俩现在的关系是还可以的,但是公事上,二哥在朝堂之上与他可以说是应吵尽吵了,当然,实际上因为赵光美几乎不上朝的缘故俩人都是隔空吵架。

    而实际上,赵光美现在在搞开发区的时候,赵光义这个开封府尹却是在能配合的地方都会尽量配合,从没给他使过绊子,甚至大部分实际工作都是他做的。

    换言之,他对赵光美的反对,兄弟俩的矛盾,是只停留在嘴上的,说白了就是做给天下人看的。

    平衡么。

    赵匡胤也不可能允许赵光美和他所代表的商行一家独大,况且对于改革来说,赵光义这就相当于是在兜底。

    “老三你觉得,你二哥牵头上的这个折子,说的这些有没有道理呢?此事,我倒是也问过赵普的意见,他其实也认为,朝廷可以仿效唐朝,设立西域都护府。”

    赵光美忍不住又翻了一个白眼。

    “若是在高昌以西,通过都护府来管理我倒是不反对,凉州啊,地地道道的汉唐故地,大汉时候出良家子的地方,这设的哪门子的安西都护府?难道这地方就算是西域了不成?最最起码的底线,咱们总得把河西四郡收复,纳入中原的直接管理吧?”

    “至于二哥折子上的这三条,我看更是毫无道理,唐朝对各外族确实是以尊敬为主,并不要求改变其具体社会结构,可是结果呢?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关中以西,连凉州不是也都分离出去了么?异族啊,终究始终是异族,为什么?就是因为没能够同化他们,而同化的核心,就在于宗教,吐蕃也好,回鹘也好,只要他们还是全民信教,就永远成为不了真正的大宋子民,甚至我说句不中听的话,瓜沙二州的汉人,再这么信仰佛教下去,他们也快成为不了咱们大宋的子民了。”

    “胡人治胡,这当然没问题,让他们当节度使么,若是算一笔现实账目的话,咱们用个胡人当节度使,好歹这凉州每年都能给咱大宋上缴个几万贯的税赋,几千匹的战马,以及其余实物无数,相反若是咱们大宋直接管理的话二十年内这地方都会是负资产,咱大宋或是朝廷,或是商行,恐怕每年都要往里扔个几十万贯打水漂的,可是那又如何,难道因此,这钱就不扔了么?”

    “吐蕃人跟党项人不是一回事儿的,党项人相对来说与汉人同化的本来就很厉害了,本就都是汉姓,汉俗,最关键的是他们没有宗教信仰啊!(党项人本来是不怎么信佛的,西夏建立以后为了突出民族性,也为了脱汉化才要求全民信教的)”

    “李、折、扬三姓基本就可以控制得住绝大多数,至少九成以上的党项人,因此我们当然可以让他们继续当节度使,只要用一代人,至多两代的时间从他们手里慢慢把职权过度过来,这地方就跟其他的内地郡县没有区别了,至于党项人是不是非我族类,谁还在乎了?这次灭蜀的老将王全斌就是地地道道的沙陀人,谁在乎了?慕容家跟咱们家是世代交好,不特意提的话谁还记得他们家以前是鲜卑皇族?”

    “说白了,只要你没有宗教信仰,跟汉人相处得久了,自然而然就会被同化成汉人,就连那契丹,实际上也是一代比一代汉化的,将来真能把他们也给打下来的话,融个几代,他们自然也就都成了汉人了。”

    “可一旦这些胡虏异族沾上宗教,想融合,那就太难了,而吐蕃,他们全民都是佛教疯子啊,而且他们是一盘散沙,根本就没有真正一呼百应的领袖,咱们若是承认折逋葛支的节度使地位,反倒是要让他借咱们大宋的旗帜去统一六谷部的,我有病?”

    “青海湖那边,乃至吐蕃高原上的原始吐蕃我可以不管,他们爱信就信去吧,未见得是一件坏事,凉州啊,此乃我历代汉家王朝的命脉要害之地,我能让他们在凉州建立佛国?!凉州,其实应该还是有一些民众,甚至奴隶,是还记得自己汉人的身份的,再不动手除掉这颗毒瘤,再过个一二代人,他们可真就要忘了。”

    “大哥,绥靖了当然不是不可以,然而现如今是咱们大宋强势,所以他们才会俯首听命,可大宋不会永远强势的,这天下从来就没有不会衰落的王朝,如此的大好时机,若是不能一举收复凉州,收复河西四郡,咱们是轻松了,可却是给后人埋雷了,咱们大宋,缺钱么?缺钱我有啊。”

    赵匡胤闻言,微微沉思了片刻,然后点了点头,道:“确实,难得如今我大宋国力强盛,趁现在,把事,替子孙后代都给办了,总是好事。”

    赵光美继续侃侃而谈道:“至于说辽国不可能坐视,不坐视好啊,我还怕他不上手呢,大哥您可还记得我科举时写的平定天下之策?和辽国打仗,打的就是消耗,与其在燕云地区跟他们耗,莫不如在河西跟他们耗,他们若是直接出兵,我们大不了也加码么,等把他们的血都耗干,咱们想要收复燕云,也能容易许多。”

    “大哥你以为,那些文官为何要竭力反对于此?如此齐心的反对,难道真的是因为国事?”

    赵匡胤诧异道:“你是说,他们有私心?”

    “有啊,而且还很大,如今咱们大宋的新政已经正式走上轨道,只等此次征战尘埃落定,开发区就要正式运营,也正式实施新税法了,吐蕃若是能降,则甘州回鹘和归义军,八成也只能偃旗息鼓,则大宋必将平稳的所谓恢复河山,到时候往那边随便派几个知府,名义上恢复我大宋的郡治,也就该干啥干啥了,而关中地区的豪强,想要做些两地走私的事会很容易,相反,普通的商贾,乃至于咱们大宋商行,恐怕想做点边贸生意都会烦不胜烦,扰不胜扰。”

    “况且一旦战事继续,西北那地方一旦乱起来,没个十年八年都听不住,甚至这仗,打整整一代人也不稀奇,而不管是给党项的援助,还是给归义军撑腰,都是通过商行,况且兵凶战危,也没他们那些文官和豪强说话的地方。”

    “再加上关陇以西,本就多是异族胡虏,这仗真要是打成乱仗,烂仗,尤其是契丹人再一介入,商行的势力必然在此暴涨,战事停歇之日,便是商行彻底控制河西走廊,乃至于打通丝绸之路之时,到那个时候,这条丝绸之路那些地主豪强连口汤他们也喝不上,西域事自然也不会给他们文官插手的权力,那肯定是要在河西地区直接实施新政的,你说,他们如何能不急?”

    说罢,赵光美笑笑道:“所以大哥啊,你这么英明神武,肯定不会被这帮文官忽悠的对吧?这些文官,就没有一个人是好东西,说白了还是文官和我的商行争河西的管理权么,大哥,商行可不是我一个人的,你肯定支持我的吧?”

    “呵呵。”

    赵匡胤笑了笑,先是点了点头,后是摇了摇头道:“辽国不出手,一切都好说,但辽国一旦出手,禁军就必须得撤回来,你想给党项人、归义军什么物资上的支持,这个好说,但是兵,却是很难再往西边派了。”

    “为什么?”

    赵匡胤瞥了他一眼道:“因为兵,不够了,我大宋的防线太长,邻国太多,禁军,太少了。”

    “那要不……再扩招一下呢?经略河西,乃至将来建设西域大都督府,都是需要大量兵卒的,怎么也得十万人,这其中少说,也得有一半禁军吧,再少就控制不住了。”

    赵匡胤闻言,却是叹了口气,道:“还扩军么?三弟,咱们赵家,在商行中的股份可是已经不足三成了,难道,还能再缩了么?”

    赵光美:“…………”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