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高明的政治斗争,往往用最朴素的方式(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坏啊。”

    ………………

    端文殿内。

    刚刚放下枢密使的差遣,正式担任宰相的赵普,几乎是刚一上手工作,就马上进入到了工作的状态,也很顺畅的就完成了从准武人到纯文人的身份改变,此时,正拿着折子,在向赵匡胤汇报工作。

    “官家,今年京察,吏部可谓是认真负责得多,从实绩来看,至少京官,做得都还是很不错的。”

    赵匡胤也是挺开心的,道:“虽然三司税收,收上来的钱财一年比一年少了,但钱这个东西,我大宋有商行在,其实已经无忧了,反倒是这粮食,木料,皮料等实物税现在显得愈发重要了,哦对了,还有这修桥铺路之事,三弟跟我说,新政要想实行得好,交通道路乃是第一要务,只有多修路,民间的人力、物力才能流通不息,创造大量的财富,这修桥铺路,也实为各地官员的第一大事,你看,今年,全国的道路、河道,修建得就都很好么,哈哈哈。”

    赵普闻言也点头道:“官家说得是,秦王殿下找我聊过好几次,反复跟我强调,交通,乃是新政根本之根本,交通不成,则商业不荣,商业不荣,则新政就无以为基,如今,咱们大宋和过去的其他朝代不同了,老百姓服徭役,是给钱,是给粮的,秦王殿下说,此事,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这叫要想富,先修路,像是许多主要的道路,如这开封到洛阳的疏浚,都是商行自己在掏钱做呢。”

    “是啊,三弟说的,确实也是有道理,自古以来修桥铺路都是大善之事,只是朝廷总是没钱,这才不得不依靠各地的富绅、乡贤,如今托三弟和商行的福,咱大宋财政方面倒是宽裕不少,自然,也要为老百姓多办几件实事,所以你啊,现在当了宰相,不比以前在枢密院,你也要多做实事,什么事儿别总想着得失,别总想着利益,朝廷给老百姓花钱,不用考虑得失,只要切实对百姓有所帮助,这钱我花的就高兴。”

    “官家您说得是啊,臣以为,朝廷应该鼓励各地官员多修路,甚至将此事,放在每两年一次的察检之中,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之一啊。”

    赵匡胤闻言想了想,然后点头道:“你说得对,可有什么章程了么?”

    “章程么,目前倒是还没有,不过至少我觉得,应该树立典型,先从奖惩二字入手,寻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基层官吏,大加表扬,让天下人都看看,咱们大宋,确实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啊。”

    “嗯……不错不错,你说得有道理,可有合适的人选么?”

    “有,郑县县令孙兴组。”

    “郑县县令?老二的人?”

    “不错,此人,应该确实算是齐王殿下的人吧,今年京察,齐王殿下点了此人上中,也是开封府二十二个县令中,唯一的一个上中。”

    说着,赵普就将早已准备好的人事资料递给赵匡胤。

    赵匡胤翻了翻,忍不住赞叹:“是个人才啊,老二那人,驭下还是严格的,既然能给他上中之评,此人必然有着真本事,怎么,你是要跟我举荐此人么?”

    “正是,根据臣命人彻查的数据,今年开封诸县之中,唯有这个郑县今年铺桥修路最多,光是能跑双排马车的官道就修了不止一条,甚至他们还整修了运河,恐怕全国的知县,都远不能跟他相比。”

    赵匡胤一脸赞叹之色:“一县之力,居然还能主动整修河道,难得啊,难得,更难得的是,你居然会向我推荐老二的人,好啊,好啊,你现在是宰相了,你能如此大度,以国事为重,我很欣慰啊。”

    赵普笑呵呵地道:“官家您说笑了,朝廷的人都是官家的人是大宋的人,没什么臣的人,齐王的人,我的意思是,我大宋既然敢开万世不敢开之新政,自然也要开万世未有之先例,这个孙兴祖,既然是能吏,又修了这么多的路,是不是能……给个上上?”

    “上上?”

    国人么,讲究个谦虚,一般就考察来说,上中就已经是顶格了的好了,至于再上面,上上的评价,那就基本不是为活人准备的东西。

    就好像正一品这种官职基本从不为活人准备,一般若是有活人当上了正一品,那基本离篡位也不远了。

    然而赵匡胤本来就是军人出身,他给官本来就随意,赵普的这个建议,还真是提在他心缝里去了。

    忍不住道:“此人,你了解么?确实当得上上上之选?”

    赵普道:“臣,不太了解,我都没见过他,不过我对齐王了解,齐王既然都如此推举此人,此人肯定是没问题的。”

    “嗯……也对,你能这么想,我很欣慰啊,早就跟你说过,用人,做事,要信人,不要总想着什么事都事必躬亲,也不要总想着把什么权柄都抓得那么牢,你说你,不管在哪个衙门都那么强势,这对你也是不利的么,老二那人,大本事没有,比不得三弟,但他做事勤勉,与你相互配合,处理一些日常政务,那还是绰绰有余的么,他的眼光啊,错不了的。”

    赵普闻言,没忍住在嘴角露出一个弧度很高的微笑。

    “哦对了,我听说,这修桥铺路之事,郑县有一黄姓乡贤,出力甚多,据说乡贤集资之中,有大半都是他所捐赠,官家您看,这是这孙县令的上书,曾请礼部为这位黄姓乡贤立下牌坊。”

    如今大宋的新规是,京东、京西地区,修桥铺路之时,朝廷负责三分之一的钱,商行负责三分之一的钱,最后的三分之一由地方官府自筹。

    自筹么,自然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富绅乡贤的捐赠了。

    “哦?嗯……不错不错,这,才是真正的乡贤楷模啊,可惜,我大宋如今科举已经不看名气了,否则,凭此,也至少要给此人一个进士,此人,确实要表扬啊。”

    赵匡胤的心情简直是不要太好,这么多年了,赵普和赵光义之间的争斗不休他自然都看在眼里,老实说,这还真不是他故意搞分化,他一个开国帝王,统御群臣根本就不需要这种手段。

    两个都是他的亲人,赵普虽然不是他的亲兄弟,但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看在眼里,也是急在心里的。

    好啊,好啊。

    赵普啊赵普,我错怪你了,我一直以为你这人恋权,还小心眼,甚至有些睚眦必报,现在看来,你成长了很多啊,从枢密院往外这么一调,这格局立马就上来了。

    说罢,赵匡胤哈哈大笑着命人找来纸笔,却是挥毫泼墨,写下了“乡贤楷模”四个大字,然后用上自己的私印,吩咐王继恩道:“这四个字,给礼部送去,回头给那个乡贤立牌坊的时候,直接挂在那牌坊上吧。”

    感谢这个姓孙的县令,你,就是我大宋这两位宰相重归于好的契机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