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哀民之多艰(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眼下的一切灾祸就会不翼而飞一样。

    这些逆流者,基本都是假借黄巾之名的贼寇,只想着趁乱捞一把。

    时不时的,姬玉还会带着骑兵们一同外出狩猎,在趁机锻炼一下骑术的同时,也是想给部下们添点伙食,稍微减轻一下粮食方面的压力。

    如果只吃大米饭的话,普通士兵一天能吃好几斤,但如果给他几大块肉的话,粮食的消耗就要稍微少一些了。

    当然了,姬玉也没打算让所有人都吃到肉。

    一来没那么多,二来在军队之中,必须要严格的区分上下级的不同待遇,以方便上位者树立威严、方便指挥等等。

    最低级的小兵只有飘着油花的汤,而所有人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连赵云也不例外。

    这个时代野外的各种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还是很多的。

    只是其中能食用且方便猎杀的,就没多少了。

    姬玉的多次狩猎,遇到的大都是野猪、狐狸、狼和老虎等等,不易被凡人猎杀的动物。

    他一开始还有些不解,如果没有兔子之类的动物界的最底层,狐狸和狼吃什么?

    但赵云却叹息着为他解惑,兔子之类的有很多都被平民捕杀了。

    然后是野菜,乃至于树皮等等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都不会被剩下的。

    姬玉这才恍然,随即是默然。

    华夏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靠天吃饭,这就导致日照、雨水和气温等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王朝的命运,以及百姓的生死。???..coM

    大概每过百年或数百年,就有一个小小的轮回。

    战国末期是寒冷期,楚汉相争时,气温开始回暖,华夏大地处处生机。

    河西等地都有水稻可种,连并州都处处可见竹林,因此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发展。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粮食堆积成山,压根吃不完,自然就不会有多少人去冒着杀头的风险,去成为强盗或土匪了。

    这种情况在汉武帝刘彻之时达到了巅峰,但自那之后,气候就开始改变,再次回归寒冷。

    刘彻固然是凭借着大汉多年来积蓄的财力、物力,得以重创匈奴,使其再也无法成为心腹大患。

    其后又攻南粤、闽越、楼兰、车师、大宛,降滇王等等。

    他的功绩自然是有的,但也将底蕴挥霍的差不多了,也使得汉朝盛极而衰。

    到了王莽时期,基本上温度降低到了极点,也因此爆发了多次起义。

    刘秀再建大汉之后,恰好温度又稍微回升了一些,让二次兴盛的大汉,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但这其实只是回光返照罢了。

    到了先帝-汉桓帝统治期间,气温再度明显转寒,且天气多变,寒灾、水灾、蝗灾和饥荒等等,层出不绝,致使人相食。

    现在黄巾起义如此大规模的爆发,也正是因为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了。

    甚至这种严寒的情况,到了三国后期,也压根没能有任何改变。

    神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在他亲历了无数伤寒杂病之后,在大概二十多年后写出来的。

    可即使是以张仲景之能,他的200多口族人,也在十年内死掉了超过三分之二。

    他尚且如此,普通平民百姓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汉末人口的迅速降低,有战乱的原因,但也未尝不是因为气候所导致的粮食减产的问题。

    这种情况要一直持续到数百年后的隋唐时期,才会再度开始转变。

    姬玉忍不住扪心自问,现在自己这个穿越者降临,又能做些什么?

    尤其是在路边多次看到一些瘦的不成样子,因为饥饿而死的百姓的尸体,以及尸身上多处伤口和牙印时,姬玉的心情就不免越发沉重了。

    在书本上读过的文字,与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

    同样的,赵云和红晶等人也都是心情沉重。

    他们虽然基本上没有什么物欲,但自小也差不多算是衣食无缺,所以并未感受过挨饿的滋味。

    就算在之前也曾经看到过灾民,但每一次再见,他们仍然无法无视。

    倒是孙观和蒲朱夏没什么太大的反应,不是他们真的冷血到了这种地步,只是因为他们见的实在是太多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