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8 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广告是本站能长期运行的根本,关闭广告之前,请点一次广告。    完整阅读请进入笑_ィ圭人_紋-壆。 ,阅读前需要关闭广告拦截及退出阅读模式

    唐代人对昭陵都有着深厚感情,这一点是为人至孝的高宗皇帝李治起的头。     李治在位时一旦在战事上取胜,就会把献俘仪式安排在昭陵举办,好叫李世民在泉下也能看到大唐正在开疆拓土。     由于李治对昭陵的看重,时人一旦有什么冤屈就爱去哭昭陵。     都冒天下之大不韪跑老李家祖宗的坟头哭了,冤屈能不大吗?有关部门都得火急火燎地介入处理,生怕慢了一步自己要人头落地。     要知道此前有人只是误砍了昭陵几棵树,就差点被李治给砍了头。还是狄仁杰极力劝阻之下,李治才勉为其难地把犯错官吏流放去岭南自生自灭。     兴许是由于李治这份看重,又或者是昭陵的“昭”字天然带着几分鼓舞人心的力量,反正哭昭陵这个活动一直到宋朝都很有几分神圣色彩。     杜甫这个大唐人也不例外,所在的环境越是黑暗,人们就越是爱回忆明主所在的时代。     所以杜甫每次路过昭陵都要写诗遥遥吹捧一下李世民这位贞观雄主,深深怀念李世民“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的风姿。     眼下杜甫虽还没有遭逢巨变,却已经深刻地感受到风雨到来前的昏暗。     对于天上掉下个武大圣皇帝这种事,杜甫虽还没有完全消化完毕,却也莫名地激动起来了。     杜甫已经从李时珍那儿得知大唐即将迎来为期八年的动乱,此时见了年轻的李世民,眼睛里不由满含热泪,和他说起天宝年间的种种变故。     如今的皇帝李隆基,开元年间也是个英明神武的帝王,可惜到了天宝年间就彻底变了样。     后宫那点破事不提也罢,主要是他怕自己人心眼多,所以信任胡人将领,信任到什么程度呢,他把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全划分给胡将安禄山了。     今年这个安禄山还上书跟朝廷讨要个通管全国马匹的差使,朝廷还同意了。     也就是说一个胡将不仅兼任三镇节度使,还拥有调度战马的权限,要人有人,要马有马,要地有地,你说他不反,谁相信?     李隆基还真相信了。     连背靠杨贵妃的国相杨国忠都动摇不了李隆基对他的信任。     当然,这杨国忠     没好到哪里去就是了。天宝年间朝廷之所以满堂昏昏,也有他贡献的一份力量。     他们这些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惜没有权限在御前建言,哪怕凑在一起日骂夜骂也没法骂出什么结果来。他们上达天听的路,早就已经断了啊!     据传就是李隆基跑开了头,以后大唐的皇帝遇到强敌就跑,他们的都城长安被胡将叛军之流进进出出许多回。     怎么能不叫人痛心!     连杜甫尚且心痛不已,李世民就更不用说了。     早在武德七年朝廷就在讨论这件事:长安太危险了,北边的人随时会打过来,不如我们迁都吧!     所有人都赞同这个想法,谁都不想直面骁勇善战的草原民族,总担心突厥人随时会打过来。     唯有李世民坚决反对迁都,他向李渊表示霍去病只是汉廷的将帅而已,尚且还曾立志要消灭匈奴,我这个秦王却让您生出想要迁都的忧虑,实在是我的责任,不如放我出去剁了那个颉利。一两年内我拿不到他的首级,你们再讨论迁都也不迟!     父子俩为此大吵了一架,最后李渊打消了迁都的想法,但没放李世民去打突厥。     可以说要是李世民不坚持,长安兴许就被当时还算是才刚建立没几年、瞧着还是个草台班子的朝廷给放火烧了。     因为当时有人建议李渊说:“突厥之所以打过来就是因为我们的府藏子女在长安,我们要是迁都去别的地方、把长安一把火给烧了,他们不就不来了吗?”     这人敢建议,李渊还真敢听,二话不说派出宇士及去考察秦岭以南有没有适合迁都的地方。     长安可是李世民亲自保下来的国都啊,得知它后来被各路人马来回糟蹋,李世民怎么能不震怒。     ……可震怒也没什么用。     李世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