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7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sp;董仲舒听到咔擦咔擦的嗑瓜子声终于回过味来,发现眼前的发展好像有哪里不对。他一双锐利的目光落到了孔丘身上,只觉此人似是有些面善,却想不起到底在哪儿见过。

    董仲舒探究般追问道:“还未请教先生姓名。”

    孔丘笑呵呵地道:“丘乃无名之辈,姓名便不必提了。”

    董仲舒哽住。

    你说自己是无名之辈,刚才那态度可一点都不像是无名之辈会有的。不知道的人会以为你是孔夫子本人!

    你这样说衬得刚才的我像个傻子。

    见霍善和刘据不约而同地把摸瓜子的手收回膝上,用乌湛湛的黑眼珠齐齐看向自己,董仲舒觉得自己必须在太子面前展露足够令人钦服的学问。

    要不然他来这一趟是为了啥?

    董仲舒便打算和眼前人聊聊《论语》。

    《论语》目前并没有被列为“经”,可这书的地位也不算

    太低,至少朝廷置有专门的《论语》博士。()

    董仲舒作为汉儒代表人物,《论语》自然读得滚瓜烂熟。

    ?本作者春溪笛晓提醒您最全的《医汉》尽在[],域名[(()

    不管是写《天人三策》还是写《春秋繁露》,董仲舒都曾经猛薅《论语》语录来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你们看,子曾曰过!子曾曰过!子都这么说了,你们还有谁有异议?!

    可以说把孔子捧得越高,他的观点就能得到越多人的认可,所以董仲舒不留余力地塑造孔子的圣人、素王、神而先知等形象。

    如果只是普通的诸子百家随便一说,许多人可能还会在心里犯嘀咕:真的吗?我不信。

    那换成是圣人说的呢?换成是神人说的呢?

    质疑的人肯定就少了!

    霍善说没有人比眼前的孔丘更懂《论语》,董仲舒是不太服气的,他花了大半辈子著书授学,尽心尽力将孔子推入圣人之列,他认为自己才是世上最懂孔子的人!

    出于对自身学问的自信以及向太子展示学问的需求,董仲舒略过关于“无名之辈”的话题,开始和孔丘探讨起对于《论语》的理解。

    《论语》并不是孔子亲自写的,而是他的门生们按照他们师生间的日常讨论内容合力整理出来的著作,孔丘早上拿起来读了一遍,很有点温故而知新的感觉。

    有时候还会给他一种“我居然说过这样的话”的感觉。

    现在听着眼前的小老头儿洋洋洒洒大谈特谈“孔子这话别有深意”“孔子也赞同这个看法”,孔丘只想说……我怎么不知道?!

    偶尔孔丘想辩驳一句“他不是,他没有”,都被董仲舒给堵了回去。

    对于一个从三十岁起就自信满满开始开班授学的儒学大家,董仲舒一进入宣讲与辩论状态,莫名就带上了一股子唯我独尊的气势。

    哪怕是孔子再世,都没法反驳他的任何观点!

    孔丘:“……”

    插不上话,这是真的插不上话。

    霍善也听得有点咋舌,小声和刘据嘀咕:“听起来好厉害的样子。”

    不愧是成功把自己构建的大汉特色儒家学说兜售出去的人。

    再配上他这六十好几的年纪,那可真是说不过还打不得,有点子无敌状态在身上。

    这小老头儿每每说到兴起处,还要看上霍善这个“墨家大弟子”一眼,开始向太子吹嘘孔子是一位怎么样的圣人!

    大意是,他简直是神!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丘:人在汉朝,已经麻了。

    你兜售你的学说就兜售你的学说,非得带上我干嘛?

    这场董仲舒个人秀硬生生持续到饭点。

    霍善本来还听得津津有味的,一听饭好了就对董仲舒讲的那些内容没了兴趣。

    开饭!

    晚饭端上来道乌漆嘛黑的葱烧海参。

    这玩意的卖相那可真是叫人不敢恭维,儿臂那么粗,黑不溜秋的,还满身刺。

    霍善热情介绍道:“这是葱烧海参,丘先生的家乡菜,大家可以尝尝看。”

    孔丘:“……”

    作为一个非常注重饮食健康,曾经对弟子强调十几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用餐原则的孔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丑东西,他是吃还是不吃?

    霍善压根没注意到孔丘脸上的抗拒,还给他们讲了讲海参为什么叫海参。

    根据古人的五色理论,海参是黑的,肾对应的正好也是黑色,便有了这玩意比人参还滋补且格外能补肾的传说。人们从此把它命名为海参!

    众人看了看盘中的海参,再看向孔丘的眼神都不太对了。

    难道这丘先生一把年纪气色还这么好,就是他们家乡那边顿顿吃这玩意的缘故?

    ……倘若真的有补气益肾的用处,倒也不是不能尝尝。!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