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5 章(【因地制宜】...)(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了解王景的具体情况,毕竟他们和王景都隔了好几代人了,根本不可能准确无误地把他给邀请过来。     孙思邈表示王景既然保了黄河八百年,他们唐初正好在八百年之内,所以他不认得这方面的专家。     黄河再次泛滥成灾是从唐中后期到宋代的事了。     苏轼欣然入场,开始揭自己人的老底:他们宋朝可就牛逼了,为了不让契丹人偷偷飞渡黄河直抵开封,一心想要人为摁头让黄河改道往东流。     结果当然是黄河开始发飙,不是当场崩溃就是频繁决口。     当初改道计划失败以后,贬官的诏书还是苏轼写的,内容骂得很脏:“汝以有限之材,兴必不可成之役,驱无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     一般诏书这种东西都写得体体面面的,苏轼也是觉得他们纯属乱来,才忍不住破口大骂。宋朝朝廷固执地三易回河,河南、河北、山东等等地方的土地全被霍霍了一遍……     现在赵煦正为这事头疼着呢。     没错,苏轼回到开封时,第三次“回河”计划都已经搞完了……这次回河计划还把禹王庙给淹了,可见连大禹都没眼看!     有些事决不是随便嚷嚷几句“人定胜天”就可以办到的,还是得因势利导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你想让黄河来保护自己,也得看黄河愿不愿意啊!     霍善听得叹为观止:“你们宋代人还真是敢想也敢干啊!”     乐观如苏轼闻言也直叹气。     他有什么办法,劝又劝不住,打又打不过,只能回家炖碗东坡肉安慰安慰自己。     李时珍这边倒是真有个适合的人选,此人名叫潘季驯,一辈子都在和黄河打交道。     哪怕他仕途总是起起落落,每次黄河一出事朝廷就会派人来请他起复。     最严重的一次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清算他们全家,潘季驯上书表示累及老幼实在太残忍了,万历皇帝对他很不满,找了个由头把他一撸到底,     结果过了几年黄河大患,万历皇帝又捏着鼻子把他扒拉出来总督河道。     由此可见,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水平都能盖过他头上那顶“张居正余党”的帽子!     潘季驯不仅总结了历代的黄河治理经验,还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理之法,致力于利用黄河本身的冲刷力解决中下游泥沙淤积问题。     只要能保持河道通畅,黄河自然不会再随随便便改道或者决口。     这个束水攻沙的治理理念一直到后世都有沿用。     说到底,对待黄河问题还是不能过分违背自然规律,像宋代那样“三易回河”绝对是典型的错误示范。     巧的是,李时珍还给潘季驯看过病,邀请成功的几率很大。     霍善当晚就试着按照李时珍给的医案资料把潘季驯邀了过来。     邀来的是被削籍为民的潘季驯。     这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早已离开他的岗位以及他打了二十年交道的黄河挺久了,每日只在家著书。     写的是《河防一览》等专业著作。     自己能不能治理是一回事,能不能归纳总结出治理经验又是另一回事。     前者是一时之功,后者是万世之功。     潘季驯没有因为自己丢了官而沮丧太久,很快就投入到自己的“万世之功”中去。     人老了身体难免有点小毛病,这便被医馆给邀请过来了。     潘季驯见了李时珍也是感慨万千,没想到李时珍还有这样的境遇。     得知霍善召唤他过来的原因,潘季驯道:“我想去瓠子口一带看看,得亲眼看过现在的黄河怎么个情况,我才好拿出相应的方案来。”     一看就是个讲究因地制宜的实干型人才。     霍善道:“我好像没法过去。”     潘季驯对这一时期的黄河水患情况了解得比霍善还清楚,毕竟他编纂《河防一览》的时候对历代黄河的治理经验都进行了深入查证。     得知霍善与汲黯的交情,潘季驯说道:“瓠子口的问题后来还是汲黯的弟弟汲仁负责解决的,你可以将我引荐给他们,我跟着他们一起过去看看。”     汲仁在解决决口的问题上提出的方法很直接也很实用:沿着决口全面打桩填堵。     后来历代治河人遇到黄河决口的第一反应基本都是这么干的。     来都来了,潘季驯还是很想见见这位治河前辈的。     也想为《河防一览》了解更多汉代黄河的第一手资料。     李时珍点着头说道:“我跟着一起过去,可以让印川兄一直待在这边。”他俩本来就是认识的,路上还能聊聊天,旅途中不至于太乏味。     只要把人邀请过来了,潘季驯他们是可以随时过来复诊的,到时候有李时珍随行,他们自然能亲自去瞧瞧朝廷拖了十几年都没解决的黄河决口。     霍善自然不会反对,吃过早饭就带潘季驯去拜会汲黯。 广告是本站能长期运行的根本,关闭广告之前,请点一次广告。    完整阅读要请进入笑_ィ圭人_小-说。 ,阅读前需关闭广告拦截及退出阅读模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