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8 章 238(一更)(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nbsp;赵韪是益州人,庞羲却是东州士的重要成员,这两方难得在这件事上达成了统一的意见,让刘焉思忖着是否确实是自己示好的举动太过着急了,或许再等上一阵倒也无妨。

    但想到自己那些无端被焚毁的车舆,实是耗费了不知多少名贵木材才打造完成的,刘焉就很觉心痛。

    若这出等候的结果对他不利,他还得蒙受第二轮的损失,听起来真不是什么好消息。

    他这会儿倒是觉得,益州与外界的隔绝,一方面是他割据势力于此间的地理优势,但在另一方面也让消息的传达变得不是一般艰难。

    在这种特定的时候,就反过来成为了劣势。

    那些回返长安的使者在天子面前到底会如何说他呢?

    长安朝廷又会做出何种应变?

    不过大概他动用了全部的想象力也不会想到,因为这出益州景象,他居然会促成乔琰跻身大司马之位。

    她还已经不在关中,而是已经来到了汉中。

    当然,同样没想到此事的可并不只是刘焉,还有袁绍。

    这道被重山蜀道所拦阻的消息并没有抵达刘焉的耳中,却已经传到了关东。

    “大司马……怎么会是大司马!”袁绍闻听此讯面沉如水。

    早在乔琰将刘虞从幽州接回,在长安奉迎其登基的时候,袁绍就已经生了一次气。

    公孙瓒没能干脆利落一点将刘虞给宰了,让其在滨海道被人给救走,却还得从邺城朝廷请一道封赏,就够让人郁闷的了。

    偏偏刘虞登基之后,刘辩作为天子的权威被进一步削弱,让袁绍不得不进一步加重对周边势力的拉拢。

    彼时的乔琰又在骠骑将军的位置上拥有假节钺和开府的权柄,比起大将军这个名号也并不差到哪里去。

    然而这种在袁绍看来很是虚伪的表现,居然在邺城朝臣中还得了个好名声。

    在这些人看来,乔琰让出大将军位置给刘焉,和她扶持刘虞登基的种种表现,都让人不难确认她的汉臣立场,既然如此,只要你袁本初能将她击败,让刘辩成为那个唯一正统的大汉天子,不就可以收获一个能征善战的汉将同僚了吗?

    袁绍差点没被那种理直气壮的说法给哽塞住。

    但想来也对,这些从洛阳前来邺城的朝臣,还真未必就跟乔琰立场不和,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敢去赌她进攻长安的顺利,不敢让自己置身于董卓的威胁之下。

    倘若最后取胜的是乔琰,他们也可以让自己成为刘虞的臣子。

    要让他们跟着一起骂,是绝不可能的。

    在乔琰给刘辩送了年礼

    ()    后(),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在阴阳怪气和远程给他捅刀上尤其有一手。

    更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还没到今年的三月,乔琰就已经迎来了又一次升职。

    从原本的骠骑将军升到那位处权臣之巅的大司马!

    一个不足二十岁的大司马!

    “这难道不该叫做僭越?”袁绍愤愤不平。“只是因为迎立天子的缘故,就位列三公之上,算是个什么道理!”

    看看他自己的情况吧,在袁术与邺城朝廷这边决裂之后,当年支持刘辩登基的袁氏子弟,位置最高的也就是他了。但即便是他手握冀州青州二州,也还未曾拿下大将军的位置。

    袁绍已在盘算着在这永汉元年的改元后,选个良辰吉时,将后妻刘夫人所生的小女儿嫁给刘辩作为皇后,顺理成章地成为大将军。

    可长安这边倒是给了他一个惊喜。

    乔琰直接成大司马了!

    沮授看着袁绍的表现,情知他此时所问的,只怕并不只是一句,为何乔琰可以用这等荒诞的升迁速度,一路升到了大司马的位置上。

    而是在问,同样是扶持天子登基的权臣,为什么他袁绍就不可以做出这样的举动?

    但若要沮授说来,袁绍若真这么做了,对他们此时的处境没有任何一点好处。

    故而他只是回道:“明公倘将这个问题问询邺城的官员,他们只会告诉明公,若这个大司马的位置得来有违礼制,为何长安那边的卢公与皇甫将军等人都对此事并无异议呢?”

    这些人是不会因为乔琰所处的位置比袁绍高,就与他同仇敌忾的。

    会让他们跟袁绍统一立场,唯一的可能就是——乔琰兵临城下,并扬言宣称,只要攻破邺城就会让这些支持刘辩的文武百官与他一道去死。

    可显然乔琰不会做这种愚蠢的决定。

    她甚至在去年冬日让杨修带着棉衣,前来慰问他那身在邺城的老父亲,也凭借着阳安长公主的到访让人确信,她对汉室宗亲的尊重并不因身份而有所变更。

    倘若邺城被她攻破,刘辩料来也会得到善终,他们这些大臣更能到另一头来重新参与朝政。

    并州的棉布在今年元月还送来了一批到邺城中售卖,正为应和去年由阳安长公主掀起的风尚。

    而随着第一份乐平月报被乔琰以年礼的方式送给刘辩,第二份随即被杨修送给了杨彪后,邺城内的高官也有问询起此事的,甚至想要寻找渠道购买一份。

    这两者要沮授看来,都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军事实力和农耕产粮的落后,还不能算致命,被一步步同化内部,才是迟早要引发更进一步的动乱。

    沮授只能庆幸的是,在经过了一个冬天的修养后,邺城的军备武装已经提升了一个层次,让他们在太行山与河内郡的防守都比先前坚固了一个程度。

    青州与冀州的耕田面积也要比凉州并州更大,在平定了内部乱贼之后,也能逐渐追回差距。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袁绍要先放下一些没有必要的好胜心,千万别在此时跟乔琰一味对标。

    袁绍心中郁闷,可在局势确实不顺的情况下,还是暂时收回了这个想法。

    他暂时也没有了这个多余的精力去思考,如何让自己升任大司马却不为人所诟病。

    因为同样也是这二月的中下旬,一件对邺城朝廷未必重要,对袁绍来说却很重要的事情发生在了此地。

    袁逢嫡长子,袁绍和袁术的兄长袁基病逝。!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