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2 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后来者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拯救不断下坠的大唐。

    我们遗憾可惜难过,可回忆起安史之乱,却也知道,早在那时唐朝的命运就注定了。”

    李一也不禁低沉了一下,那是大唐啊。

    说起来大秦也就是有秦始皇加成,但它实际上存在的时间太短,要说后世人对大秦的感情,也不过来自秦始皇的爱屋及乌,来自对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皇朝的骤然崩塌而遗憾。

    真要说起来,对华夏和后世来说,影响最大,印象最深刻的是汉唐。大秦建立起一个框架,是汉唐让华夏真正成型。

    大汉也倾颓过,可是有刘秀再造大汉,刘秀之后还有刘备等人前赴后继的努力。

    而大唐呢,自安史之乱后,在历史上就没什么声响了,这谁能不遗憾,不痛恨呢……

    “说起来在安史之乱也不是没有励志故事,例如……”李一想举例,可是想到杜甫难过,想到李白悲伤,想到郭子仪难受,而且还会联想到郭昕,艹破防了好吧。

    秉持着我难受也要让其他人难受的心态,李一幽幽道:

    “算了,我们说一下安史之乱中发生的那些悲剧,至今依然人们难以释怀,也希望大家铭记。”

    “从睢阳保卫战说起吧,这场保卫战,堪称安史之乱中最为惨烈的战争,但是双方其实实力很悬殊。

    在睢阳保卫战中,县令张巡率领七千多人抵御叛军十八万人,因为叛军人多势众,周围的唐军将领都在观望,不敢轻易支援,于是睢阳成了一座孤城。

    哪怕如此,叛军使出了各种办法攻城,却都被张巡巧妙化解,可是哪怕张巡再聪明再厉害,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无有支援,城中粮食没有之后,张巡不得不做出一个残忍的决定。这场兵力悬殊的战役能持续了十个月,也正是因此。

    当时城中粮食有限,起初,士兵们每人能分到一勺米,后来只能吃树皮和纸。树皮被扒干净了,守军又到处捕捉老鼠鸟雀。后来这些东西都吃完了,张巡把自己的爱妾杀了煮熟,命令士兵吃下,其他将领也把自己家的仆人拉出来当军粮。

    后来那些都吃完了,就开始……吃城中的百姓。”

    李一闭了闭眼睛,“据说战争结束之后,整座城中的四万人只剩下四百个活人,几乎成为一座空城。”

    “是真正的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悲壮死守到最后一刻。

    正因为睢阳坚守十个月之久,让唐朝朝廷在此期间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缓过气来,有了反攻之力,才能在睢阳被攻破前一个月收复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洛阳,使叛军再也无力南下。”

    李一默了默,“可是,这一切的代价未免太大了。”

    “当时明明可以不用到这个地步的,但是周围有能力支援的就有节度使贺兰进明,驻军临淮,而许叔冀、尚衡也驻军彭城,但他们都持观望态度,不肯救睢阳之围。

    当时张巡不止一次让人去求援,而突围而出的南霁云到许叔冀处求援,许叔冀不同意,只送布数千匹。

    张巡又派南霁云至临淮求援,南霁云奋力突围,见到贺兰进明。可贺兰进明却说:“睢阳存亡之事已定,出兵又有什么用处呢?”

    当时南霁云保证过:“城也许尚未陷落,如已失守,我就以死向您谢罪。”

    但贺兰进明担忧出兵后会被许叔冀袭击,又妒忌张巡的声名威望,打一开始就没有出兵的意思。但是他喜爱南霁云这位壮士,想留下他,大设酒宴招待。

    音乐声起时,南霁云哭着说:“昨天冲出睢阳时,将士已整月吃不到粮食了。现在您不出兵,而设宴奏乐,从大义上讲我不忍心独自享受,虽然吃了,也咽不下去。现在主将交给我的任务没完成,我请求留下一个指头已示信用,回去向中丞报告吧。”说罢就拔佩刀砍断一根手指离去。

    后,南霁云到了真源,李贲送马百匹;在宁陵宿营时,才得到城使廉坦的三千军队,可乘夜突围入城,到达睢阳的才一千人。”

    “几番求援,最后得到不过是一些布,一些马和三千人。多么可笑啊,而这可笑的背后依然是唐朝内部权势争斗。

    是的,哪怕在这时候,这些人背后的主子依然要争权夺势,依然不管不顾,说的就是李隆基这个垃圾。”

    “如果不看张巡,而注意当时的政.治.局势,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

    当时马嵬坡之变后,李隆基与李亨于马嵬驿分道。李隆基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残兵败将。此后不久,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而后,李隆基算是默认了,但是却依然不肯放权,他任命了虢王李巨为河南节度使在先,后李亨任命贺兰进明成为新的河南节度使。

    也就是说此时的河南同时存在两个唐朝任命的河南节度使。而张巡此时已经被唐肃宗李亨破格提拔为河南节度副使,这意味着此刻河南节度变成了两正一副的奇怪局面。

    虢王李巨对张巡的冷淡,是因为他是唐肃宗破格提拔。

    贺兰进明同样对张巡报以冷淡的态度,也与张巡在被唐肃宗提拔后没有站队到唐肃宗这边有不小关系。

    张巡当时只想当个纯臣,对太上皇和新帝都同样恭谦,没有站队。

    这不能说他蠢,而是掌握者的过错。而错上加错的自然是李隆基,导致安史之乱在前,当了太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