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2 章 太宗上位计【二四】(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能完全怪他们想南归,明清两朝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每到冬日,严寒无比,而到明末又赶上小冰河时期最寒冷的时刻,连广东都开始下暴雪了,可想而知,位处北方长城沿线的北京又会是怎样一番天寒地冻的感觉。

    守国门不仅需要骨气,还需要抗冻啊。】

    小冰河时期?

    虽然早就已经从天幕之处获悉了天象与帝王操行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再次从天幕之上听到这种新奇的知识还是让他们倍感好奇。

    这是说每个国家都一样冷吗?

    竟然还会有这么奇特的现象?

    明朝稍往后的皇帝们恍然大悟。

    他们就说呢,怎么一年比一年冷啊!

    【但这些都是值得的,终明一朝,北京始终没有陷落,最终的沦陷伴随着的,就是明朝的覆亡。

    甚至有人说,明朝时期定都北京在某种程度还降低了边境藩镇割据的发生概率。毕竟,皇帝他家就在最容易生乱的边境呢!

    这当然是个有点道理的玩笑,明清时期藩镇割据并不严重的原因主要还是中央集权与皇权的高度集中,达到了历史巅峰水平。】

    ()    行吧,原本听到能减缓藩镇割据甚至有点蠢蠢欲动的唐朝皇帝们这些终于歇了心思。

    本来想着反正他大唐也不冷,迁个都也无妨。

    但既然不能防患于未然,那还是罢了吧。

    从未考虑过迁都于北京的朱元璋:……

    忍不住扭过头问朱棣:“北京真有这么适合当国都?”

    朱棣沉默。

    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儿L子我现在之所以还在南京,就是因为儿L子我还没就藩?

    【而天子戍边,亲守国门的骨气,也还是为明朝积攒了一波好感的。譬如微操感人的亡国之君崇祯,最终以身殉国,吊死于紫禁城之后的景山之上,与北京、与明朝共亡,终是有始有终地贯彻了明朝“天子亲守国门”的理念。

    崇祯有好几个庙号,但是现在普遍比较认可的庙号为“思宗”

    “思”在古代的谥号法中的意思与如今大多数的认知不同,“追悔前过曰思”,这其实并不算一个美谥,也并没有多少追思之意,但对于一个亡国之君,认为他已认清了自己之前的过错,这已经是非常温和宽容的一个庙号了。】

    虽然听到明朝亡国的信息,朱棣心中难掩失望,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个曾孙的故事让他很是刺激了一番,听到他大明的亡国之君能与国共存亡,还算是颇为欣慰。

    但刚登基就得知自己就是那个亡国之君的崇祯:……

    而且,什么叫他微操感人啊?

    这话是什么意思,是说他治国理政不够优秀吗?

    【扯远了,说回永乐朝。永乐一朝,五征漠北,南伐安南,这几乎是同时南北双线出征,与此同时北京还在热火朝天的营建紫禁城与疏浚联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这一桩桩一件件可全是大工程啊。

    大工程的背后那就是如流水一般被花出去的银子啊。

    但就这,还是营造了明朝的永乐盛世,那么问题来了,钱从哪里搞来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明成祖时期的又一件大事,那就是郑和七下西洋。】

    毕竟永乐三年就派郑和第一次下过西洋了,因此,对于这个行为,朱棣并没有多么震惊。

    他大明有船又有人,既然已经平定了安南,那自然要趁势宣扬一下他大明的国威。

    当然,顺便带上满满几大船的奇珍异宝回来就再好不过了。

    【永乐三年六月,朱棣派遣亲信太监郑和率巨大的船队出海西洋,是真·巨大的船队。

    据说,船只数量超过200艘,乘坐着体型庞大的六桅宝船,率领着两万多人浩浩荡荡地穿过南海,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

    这是中国官方船队第一次抵达印度洋。】

    这一次,大家终于通过天幕的讲解,看清了华夏另外一边,走海路的舆图情况。

    只是这名字属实有些奇怪。

    什么印度洋,什么马六甲海峡。

    还有……

    六桅宝船?是说船只用六个桅撑起而行吗?

    好歹是个方向,总要借鉴学习一下,万一能造出来呢,是吧。

    感觉非常适合给水军用呢。

    敏锐的皇帝们已经有所察觉。

    带着两万七千人的船队出海,花这么多钱真的只是让人出海去看看吗?

    用脚趾头想都知道绝不可能。

    这不干点什么都亏大了好吧。

    朱棣谦逊地表示,别问,问就是为了守护海上的和平,守护藩属国的安宁去顺便打打海盗什么的。

    反正绝没有其他的意思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