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6 章 法子(捉虫)(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余大人,本名余恢,字鸿广,有前程恢弘远大之意。

    余大人,台州人士,三岁启蒙,六岁拜入名师名下,十二岁第一次科考,失利,十六岁考中秀才,十九岁进士,等到二十七岁才通过种种关系,担任了扬州下面枣县县令,在县令一职坐了五年,又一年考察期后,直升扬州府台,六年后,直入长安。

    若说余老狗这辈子官运如同他的名字这般顺遂,那却过于简化他途中经历的种种险境,但相比较更多的淹没在茫茫人海中的学子秀才们来讲,余老狗又是绝对的幸运者——他有一个好岳父,乃当朝内阁大学士宋阁老。

    这层关系大多数人都不晓得,因为宋阁老这个闺女乃和离后跟着前妻过活的姑娘,前妻又辗转去了外地,不大愿意和别人说自己前段婚姻之事,直说是长安人士,后来再婚,便把姑娘留在了娘家,最后被他经媒人介绍,娶走了大自己六岁的老姑娘宋洁,两人又去往扬州长居,便更是无人知道余大人的岳家是谁了。

    每每有人问起,余大人也只说是‘寻常农家’,毕竟夫人十几年不曾回一趟娘家,也没什么书信来往,活像是个累赘被丢给了他便不管了,谁知道他这一路,原本无形的贵人之手,竟是在到了长安后终于显现,余大人也是去年才晓得自己的岳父竟是当朝一品宋阁老,难怪他升迁之路也是自娶了夫人才开始顺畅。

    这条关系宋阁老那边没有捅破,余大人这边便也聪明的捂着,直到前些日子,圣上病重,竟是到了卧床不起,神志不清的情况,宋阁老这才托人给他送了一封信,让他做一件事——拉拢此次出使匈奴的使臣。

    这可不正是顾时惜吗?!

    拉拢此人,余大人明白是为了什么,无非是因为顾时惜如今成了个必死的棋子,一旦出使,戴家定然让他有去无回,当然,是在谈判成功的情况下,有去无回,如果谈判不成功,那更是能光明正大的找顾时惜麻烦,来一报当初戴通判被贬之仇。

    孟家如今虽然有禹王撑腰,但到底才刚刚起步,他们孟家沉寂太多年了,哪里对抗的了戴家与刘家的联手?

    根据余老狗分析,如今这两股势力,禹王一派是希望谈判成功的,这样皇帝死的时候,禹王能够腾出手来,用自己手底下的兵马稳住朝堂上动荡的人心;另一股便是戴家与刘家,戴家原本便是因为支持禹王才坐镇大魏朝这么多年,发展了无数的势力分支,如今满朝文武半数都是戴家的门人亲友,皇帝一死,边关再告急的话,兵力必须全部前往前线支援,那么他们在后方就能一举牵制禹王,将权力重新送回幼帝的手中,美名其曰清君侧,乃是保皇派,实际上呢?

    余老狗觉得这些人其实最虚伪了,明明和禹王一样,分明就是眼馋那至高无上的权力,想要自己成为摄政的那一方,想要自己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辅政大臣,想要取禹王而代之,结果却打着保皇派的名头,甚至不惜促成边关失守……

    没错,余大人一直觉得,匈奴能这么快竟是大到青州外面

    ,绝对是有猫腻的。

    哪怕最初守城的封疆大吏桂无极真的不敌匈奴的偷袭,那么桂无极死后,顶上去的孔连福绝不是那么昏庸无能,这孔连福如今在长安官员心中的形象十分之差,都说他之前只是个兵油子,一个再低等不过的小兵,所以对兵书兵法一窍不通,只知道守着城门不开。

    但余大人通过岳丈了解到,那孔连福分明是有才干的,他能守城数月,能够在兵马不足、粮草不足的时候守了大半年,朝廷才派安将军安如福去接手,结果一接手,便连连战败……到底谁才是昏庸无能之辈?

    指不定那安如福将军是受了什么人的委托,专门把边关的战事变得如此之紧急,故意逼禹王不得不出手去平定,甚至是亲自出征,结果谁能想得到,人家依旧稳得住,打算采取和谈的方式,连公主都从皇室偏远的一脉给找了一个过来,好吃好喝要什么给什么,还把自己的黑甲卫都给了这位公主,哄着这位公主,让其以为当这和亲公主是多快活的事情。

    至于出使之人,原本最理想之人,其实是老侯爷。

    扬州的武恭候老侯爷早年和匈奴人打过交道,甚至成为过朋友,还懂匈奴话,这样就省去了翻译在当中起到的作用,能够更加高效有利的为大魏朝办事儿。

    虽然谢老侯爷早年与禹王并不对付,支持的也不是禹王,所以这些年疲于应付一些小的战事,不是这边剿匪,就是那边收复一撮举起呐喊清君侧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