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天下第一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北镇。

    山东布政司下文,从山东调集民夫,奔赴北镇修葺城墙,花费了众多的物力人力。

    让残破不堪的城池,又露出了轮廓,恢复了部分的作用。

    一两年的时光,分别从国内征调了三批,合计八千军,新立为北镇军。

    国之初的十数万北镇军,乃至数年前的七八万北镇军,现在的规模比起以往,远远不能相提并论。

    李长松想要光复家族,需要走的道路仍然长远。

    至少。

    三年内让北镇军军力达到五万。

    只要皇上支持,他有这份信心,唯独辽西的忠顺王,成为了他的拦路虎。

    北镇未被蛮族攻陷前,整个辽西有数十万人口。

    直到锦州被破,数十万军户中,大半被蛮族俘虏,运送往了沈辽两地。

    去年金江军牵头,联合攻打蛮族,部分辽民逃入辽西,才重新恢复了十余万人口。

    但是这些人口,全部掌握在忠顺王手中。

    以剩余的锦州军为核心,忠顺王重新募兵,加上国内调兵,锦州军军力已超过四万。

    最新的一批三千新兵,经过山海关,目的地是北镇,半道又被忠顺王扣下。

    “太欺负人了。”

    北镇节度府。

    大厅内。

    李长松犹如愤怒的猫。

    锦乡侯府小心翼翼的在京城维持各家的关系,努力创造机会,几番波折才有了目前的局面。

    他们家。

    百年来何时这般的低声下气过?

    不过想要恢复家族实力而已。

    如此小的愿望,却被忠顺王压了一次又一次。

    锦乡侯府用尽了京城关系,好不容易通过朝廷,让皇上开了金口,命忠顺王放人。

    结果不到两个月,忠顺王又压下一批人。

    这种被人不讲道理的卡脖子的滋味,让李长松心中抓狂。

    其余几人见状,因为身份的不同,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各自神情不安。

    有忠顺王派来的人程之信,还有北镇军作陪的将领麻循等人。

    程之信一脸的苦笑。

    当年。

    他们辽西军中,虽然也有龌龊,但面上还是不错的,互相给足情面。

    哪怕前任辽东经略史鼐,或者魏毅,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唯独忠顺王不同。

    他要亲自掌控辽西各军,形成一股完整的力量,用来抗衡金江军。认为目前各部号令不一,是无法应对金江军威胁的。

    “此事对辽西有利,忠顺王的口信,请节度使以国事为重。”

    程之信终于还是说道。

    他带着任务而来,哪怕知道会惹得李长松不快,他也不能不说,只希望不要影响私谊。

    “恕我无法同意,忠顺王想要号令北镇军可以,只要他有兵部的公文,我就支持。”

    李长松冷冷的说道。

    “其余的话不用继续说,再劝下去,只能让你我内心不快。”

    连这种话已说了出来,程之信见好就收,带着李长松的态度,回去锦州,向忠顺王复命。

    北镇军有八千军,另外新征募的三千军,被忠顺王扣下,锦州军有四万军。

    山海关还有三四万军。

    整个辽西全部合起来,仍然有高近九万军。

    “沈阳已经被围。”

    忠顺王叹道。

    “而人人都有私心,枉顾国事,国家有今日之患,皆彼辈之功也。”

    刘英,赵雍,图门,程之信等人,皆望向忠顺王。

    刘英,赵雍是总兵,李坚是游击,在场的诸人,是锦州军的高级将领。

    程之信,图门则是忠顺王的亲信。

    因此他们都知道忠顺王的目的。

    想要掌控山海关的守军,北镇军,联合锦州军,出军至大辽河,名义上协助金江军,实际上威胁金江军。

    动作刚开始,就在北镇遇挫。

    没有北镇的配合,忠顺王就算联络了山海关守军,也无法率领大军经过北镇。

    众人都没有主意,或者说不想和北镇撕破脸。

    现场的人都是辽西的将领,和北镇有香火情,不愿意因为公事得罪私人。

    但是图门不是辽西的将领,他是忠顺王从国内带来的。

    “不必理会李长松。”

    图门的话,引起了众人的侧目。

    “李长松没有经过朝廷的允许,弃守西宁堡,而金江军违反朝廷制度,犯西宁堡。

    只要抓住这点,官司就算打到圣人面前,我们也不怕。”

    这是要彻底和北镇撕破脸啊。

    听完图门的话,众人心中了然,没有人出面赞成,也没人出面反对。

    不愿得罪李长松,更没人敢惹忠顺王生气。

    孰轻孰重还是分得清的。

    “从山海关调两万军,相熟草原部落求一万军,我们本部四万军,直接入北镇,接管一万北镇军。

    如此就有八万军,抵达大辽河,金江军必撤军。”

    图门信心十足的说道。

    沈阳有蛮族五六万军,大辽河有他们八万军,金江军首尾不能兼顾,只能选择退军保持现状。

    太过异想天开。

    有人提出了反对。

    守备朱振杰,收到总兵刘英的眼神,起身上前拱手,忠顺王点头后,他才当众开口。

    “北镇军如果反抗怎么办?”

    图门闻言不以为意。

    “以忠顺王的威信,何人敢反抗?而且数倍兵力,态度坚定,强压之下,北镇军的将领,没有人敢动刀枪。”

    为了加强自己的说服了,图门又主动说道。

    “我们出兵是以协助金江军为名,金江军没有理由对我们动手,而且我们只驻军大辽河,有大河为持,不惧金江军偷袭。

    哪怕金江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身后还有蛮军虎视眈眈,如何敢冒险呢。”

    图门的计策很简单。

    驻军在大辽河,不和金江军发生冲突,但是让金江军的粮道暴露在锦州军的眼下。

    八万军在此。

    金江军敢不退兵?

    那时候就不是锦州军担忧金江军敢不敢造反,而是金江军担忧锦州军,会不会偷袭他们的粮道。

    就和金江军前去福建一样的道理。

    打着同大周的旗号,让福建卫所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金江军迁移无地之民。

    金江军是大周的军队,从大周国内获得他们想要的,这是他们的优势,也可以变成劣势。

    “山海关乃重关,不会轻易的调兵至辽西。”

    朱振杰又反驳道。

    前番锦州被破,宁远城危在旦夕,不远处的山海关都无动于衷。

    “其他人没有这个威信,但是我们的王爷有,相信山海关总兵不敢拒绝王爷。”

    图门自信道。

    平辽侯什么时候得罪了此人?

    刘英看了看身旁的赵雍,赵雍明白刘英眼神的意思,也悄悄摇了摇头。

    平辽侯是不是有野心的人?谁也不知道。

    但是图门的口中,坚定的认为平辽侯有不轨之心,屡次提出针对金江军的建议。

    仿佛不逼得金江军造反誓不罢休。

    “蛮族已经承诺归顺朝廷,金江军不应该发动进攻,而是应该等朝廷的决定。”

    图门看向忠顺王。

    上半年。

    蛮族要与大周和谈,刚刚有了眉目,因为消息突然传的沸沸扬扬,民情愤慨,导致和谈失败。

    随着金江军的攻势展开,一个个的胜利,蛮族各处防线的失守,所以蛮族重新派了使者,不在提和谈,改为了归顺。

    此事大有可为。

    和谈与归顺,两者不可相提并论,至少不会在引起太大的反应。

    忠顺王认可了图门的计策。

    而关于蛮族归顺的事情,两地往返的时间,加上朝廷争议的时间,恐怕等消息有了结果,黄花菜也凉了。

    他知道自己空口白牙,说服不了平辽侯停战。

    那么只能行此策,以让平辽侯退军,保存下蛮族,等待朝廷的决议。

    前番和谈都差点成功,最后毁于谣言。

    现在归顺之事,无人有理由反对,忠顺王认为朝廷必然同意。

    介时。

    辽西的军力,草原部落的军力,加上蛮族的军力,足以稳定辽东目前的局势,牵制住金江军不能轻举妄动。

    哪怕是金江军,也无法独自应对这许多势力。

    “希望平辽侯愿意等候朝廷的决议,暂缓攻打沈阳吧,除非他眼中没有朝廷。”

    图门坚定的说道。

    众人无言。

    沈阳形势危急,不过沈阳城坚,还有时间挽救。

    图门去了山海关,忠顺王又派人去联络辽西关外的草原部落,请求联军,协助大周收复沈阳。

    承诺只需要抵达大辽河即可,不需要参加攻打沈阳的战事。

    这是个谎言。

    和忠顺王的真实目的完全不相干。

    但是草原部落的台吉们不清楚,很多熟部落的首领,见这么轻易的就可以拿到赏赐,纷纷欣然同意。

    奴儿干司,辽东,辽西。

    辽东和辽西修建了长长的城墙,奴儿干司太远且大,则没有修建长城。

    长城的起点山海关。

    不论关外的局势如何变动,山海关坚固如山,毫不动摇,成为帝国最稳固的防线。

    忠顺王派人来联系山海关总兵。

    身负重任的图门,又一次回到了山海关,望着前面的山海关兴叹。

    犹如蚂蚁在大山前一样,面对如此巍峨之势,哪怕见过多次,也无法压下心中的神奇。

    山海关。

    大周国力的表现,也唯有大周,才能建造起,犹如鬼斧神工的,以山为根的雄关。

    山海关不只是一个雄关。

    它的北边是北新罗城,东北边是北营城,东边是东罗城,南边是新罗城,西边是西罗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